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複位,恢複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後、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後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後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後,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皇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餘勢力,擁立李旦複位。
後來睿宗妹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這段史稱"韋後之亂"的混亂政局。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曆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麵。首都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誌得意滿,決意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乾政的局麵,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製由府兵製改為募兵製,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麵。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奉玄宗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
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製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並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製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征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後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麵進一步深化。這幾次戰爭產生了大量難民,雲滄海趁機派出了大量船隊將他們接到了日本,兩地的民族融合進一步加深。
自此以後,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廢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唐德宗死後,經過了順宗的過渡階段,然後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依靠禁軍的兵力令全國所有的藩鎮至少名義上全部歸服唐朝,史稱"元和中興"。
憲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黨、李黨相繼執政,史稱"牛李黨爭"。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與李訓和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後,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殘唐時藩鎮和宦官的直接衝突。
文宗死後,唐武宗繼位,建元會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係鬥爭而繼位。由於擁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鑒於朝廷派係林立,不得已給武宗親自處理朝政,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武宗重視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為三武滅佛的其中一位稱號武字的君主。又稱為會昌滅佛。雲滄海和鑒真早就推算出了這一結果,故而指示大明寺向朝廷捐出了大量土地和金銀(這些年所受的香火和捐獻數量頗豐),又派出一位長老深夜潛入皇宮,向武宗托夢,表示出家人無意參與紅塵瑣事,隻求安心修煉,並且現出了兩瓶丹藥,一瓶可以增強精氣,一瓶可以去除毒素,百毒不侵,作為酬謝,隻求武宗不要為難天下佛門。
武宗醒來後,看到了床頭的兩瓶丹藥,嚇出了一身冷汗,暗想:這些和尚出入皇宮如若無物,那刺殺朕還不是易如反掌?所以,滅佛也不敢做的太過分,也是佛門的損失減到了最少,後來此事流傳了出去,各派修真者紛紛稱讚大明寺宅心仁厚,大明寺的聲望進一步高漲。
唐武宗死去後,唐宣宗在宦官的協助之下繼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麵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由於收到了以大明寺為首的佛門支持,所以一改唐武宗的封殺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
宣宗之後,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之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唐末農民戰爭,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經過黃巢起義後,把唐朝的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所以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之亂後,唐僖宗在唐末的動亂中死去,由弟唐昭宗繼位。
而朱溫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朱全忠入宮儘誅宦官。
895年,日本用舉國之力、暗中還借助了陰陽教和律宗的勢力,進行了一次人口普查,經查實,日本實有人口一千四百五十三萬六千七百八十四人,而且已經再也找不到一個純種的日本人,而且飲食習俗、文化禮儀方麵也幾乎跟中土人士一模一樣,至此,雲滄海多年前定下的民族融合之策已經圓滿成功,中土人與日本人已經實現了融合。
第二年,天皇派使節前往大唐,自稱為海外移民之國,在外漂泊數百載,今日祈求歸附。當今的大唐雖然衰弱,但是好歹還是保持了一點兒盛唐時期開放豪邁、兼容並蓄的風貌,在派人查實,日本國民目前卻實都是中土人士的後代,而且兼並海外藩國,也算是開疆擴土,所以朱全忠還是同意了這一件可以增加他聲望的事,終於接受了日本的歸附,改日本為海州,封天皇世代為海州郡王,永鎮海外。
在做成這件事後,天降功德,大多數落在了雲滄海和鑒真身上,其餘落入了兩國參與此事的人身上,因為日本並入中土,認祖歸宗,實現了民族融合,成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的一員,此後兩國對峙,相互傷害的事就基本不會發生,至多也就是內部矛盾了。這在相當程度上避免了以後的很多殺戮,所以天降功德以獎勵對此作出貢獻的人。雲滄海和鑒真是主要推動著,所以占了七分,天皇是名義上的最高決策者,所以占了一分,其餘人等共同分享了剩下的二分。
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唐昭宗被朱溫毒死。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位,改國號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於開封。唐朝滅亡,立國共290年。
萬世稱讚的泱泱大唐,就這樣變成了曆史的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