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炸著餜子,薑聰開口解釋:“現在市麵上的無鋁膨鬆劑,基本上都是用酸性鹽來代替明礬,來和小蘇打發生反應,製造蓬鬆效果的。
常見的無鋁膨鬆劑,用的酸性鹽都是酒石酸,檸檬酸這些成分,和小蘇打混在一起,再添加一些酵母粉等等的配料。
但這些酸性鹽的酸味比較明顯,如果放多了,吃起來就會有酸味。
我用的膨鬆劑是自己調配的,用葡萄糖酸來當蓬鬆劑,混合小蘇打一起使用,效果更好,而且酸味更淡,基本吃不出來。”
“葡萄糖酸?”
白慶樺驚訝問:“是葡萄糖酸口服液的那個葡萄糖酸嗎?”
“差不多。”
薑聰點了點頭:“是我托朋友買的,他在酒廠工作。”
“葡萄糖酸能用來炸油條?”
後方幾個評委聽得一臉驚奇。
“可以。”
薑聰補充:“其實用內酯也是可以的,隻是味道可能會有一點點酸,因為純度比較高。”
“內酯?”
評委們更是瞪大了眼睛:“是做豆腐的那個內酯嗎?”
“沒錯,全稱是葡萄糖酸-δ-內酯。”
直播間裡,聽著薑聰的解釋,很多觀眾也都被驚到了。
“這不是烹飪大賽嗎?怎麼聽著像化學課啊?”
“原來炸油條也有這麼多講究的嗎?”
“內酯也能用來炸油條?我真是頭一次聽說。”
“做豆腐不都是用鹵水嗎?”
“豆腐有好幾種,鹵水豆腐,石膏豆腐,還有內酯豆腐,內酯豆腐最嫩,做豆腐腦好像就是用內酯做的。”
“怪不得吃油條要配豆腐腦呢!算是原湯化原食嗎?”
外行看熱鬨,內行看門道。
得知薑聰是用內酯做出了這種老式餜子,幾個評委瞬間都有些手癢了,恨不得現在就回家試試不可。
薑聰不急不忙,接連炸了四根餜子後,就停了手。
將準備好的豆麵提上案台,他先用不鏽鋼鋼擦把鏊子的表麵刷了一遍,隨後就拿出了木質刮板,準備攤煎餅了。
開啟電機,黑乎乎的鐵鏊子就開始轉動了起來。
用湯勺在湯桶裡挖出一團淡綠色的麵糊團來,薑聰就用竹蜻蜓似的木質刮板擋著,讓麵糊落在了鏊子上。
鏊子飛快旋轉,麵糊落下後,頓時就沾在了鏊子上。
薑聰拿著刮板推著麵糊,麵糊就隨著鏊子的旋轉,從刮板的底部漏出,逐漸被刮成了零散的麵皮狀。
薑聰控製著刮板,讓剩餘的麵糊向著沒有覆蓋鏊子的區域移動。
漸漸的,整個鏊子上都被鋪滿了一個圓形的區域,淡綠色的麵糊也開始散發出了陣陣豆香。
白慶樺嗅到這股香氣,深深的吸了一口,才讚歎:“這綠豆麵的香氣真正啊!有股清香。”
“這是晉省大同的小明綠豆,去年的新豆。”
刮著麵糊,薑聰開了句玩笑:“據說當年關羽賣的就是這種綠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