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毛衣(1 / 2)

略微想了一會兒,太子道“這報紙總歸是利大於弊端,不可廢止,但是要加以利用和約束。”

弘文館的十位學士聽太子已經下了定論,便不再爭論。

他們作為弘文館學士,除了研究經史子集,更重要的身份還是下任天子的幕僚。

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太子出謀劃策。

如今他們要思考的就是如何約束,如何利用的問題。

這報紙一物既然已經出來,對於它的管製和約束等具體的應對辦法的出台,宜早不宜遲。

《大周要聞》以民間的視角出發的這樣一份報紙,也應該儘早鋪設到各個州縣。

占領輿論的要地,以及彌補官方抵報的不足。

隻是大周國土麵積大,很多地方交通不發達,要形成大麵積的傳播很難。

這些學士、儒士們經過了許久的分析討論,最終形成了一本奏折,將由太子遞交到了皇帝的案頭。

就在太子這邊還在為這新出現的事物製定應對之策的時候,壽州地界就已經出現了一份報紙。

這份報紙的排版等與《杏花小報》十分相似,隻是學術的內容要少些,有經義解讀,教化故事等,更多卻是文人圈子裡的新鮮事兒。

但是就是如此,這份《青年學報》卻也引起了當地讀書人的轟動,頗受推崇。

隻是這一切,遠在京城的太子並不知道。

太子還在對當下的那一本奏折潤色。

寫好奏折後,太子看著書桌上的大周輿圖,心中又想著其他的事兒。

這兩年來父皇的身體不好,更加迫切的想要對陳國出兵。

隻是邊境的世家阻力很大,上回雖然借著由頭除掉了蔡家,可是蔡家的黨羽還有許多。

而且如今柳州的刺史更是弘農楊氏的人,他們這屬於是扶植起來一個世家與當地的豪強對抗。

太子在書桌的白紙上,寫下了一個“人”字。

隨後就有人通傳,壽王到。

太子趕緊讓人將壽王請了進來。

壽王李智是先帝的第十一子,也是先帝最小的兒子,當今皇帝最小的弟弟。

先帝寵愛他,希望他能福壽永昌,可能也有希望自己長壽的意思。

李智才滿百日,就被封為壽王。

賜富饒的封地,食邑萬戶,又特許他在京城長住。

雖然是太子的叔叔,但是他比太子還要小幾歲。

李智和太子從小一起在宮中讀書,幾乎是一起長大。那幾年,太子的弟弟們都還沒有出生,太子是將其當弟弟看待的。

隻是這個深受先帝寵愛的皇子,長大了漸漸變得浪蕩不羈,又生的風流倜儻,漸漸的傳出了紈絝的名聲來。

太子的個性卻是古板嚴肅的,便有些看不慣他的行徑。

隻是李智是長輩,太子也不好直接教育,隻能委婉的提醒他彆做那些混賬事兒。

但是李智可不在乎,被皇帝管教了都還會依舊我行我素。

如今的李智已經三十多歲了,但是還是那副浪蕩的樣子,並未收斂多少。

前些日子還因為一個花魁跟忠義侯打了一架。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