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隻有聖人聖言,能夠流傳萬世。”
“就像這四句話,必將流傳到後世,從這方麵來說,他已經達到了許多人讀書的目的了。”
太子道“父皇說的是,顧淮安,此人倒是十分的看重名氣。否則不會一開始,就將這話寫到‘報紙’上去。”
“隻是父皇因何今日要在朝堂之上與群臣分享這四句呢?”
皇上道“此四句對於文人學者們來說,或許是一件大事。但是對於我們來說,不必過分在意。我們的曆史功過,還是在百姓,在四海疆域。”
”之所以要與群臣分享,不過是想給他們找點事情做,不要天天緊盯著北部的榷廠。另外,這四句話確實不錯,不是麼?”
皇帝又道“不管顧淮安是不是有沽名釣譽之嫌,但‘沽名釣譽’未嘗是一個壞事,這要看他要這些名譽是做什麼!”
“皇兒,為君者重要的是把握大局,不要去斤斤計較一些小節!”
竇遊仙寫的信中,還給附帶有《杏花小報》的原文。
其中最後一句寫道“他相信,每位讀書人,都願意為了大周的富強繁榮在各自的崗位上奉獻自己的力量!”
以如今《杏花小報》的影響力,加上這一句也說明了顧淮安沒有忘本。
顧淮安這小子,寫這麼一句就是給他們看的,是在耍滑頭啊!
太子仔細看了看那篇“原稿”,也了然的點點頭。
顧安“釣”的不是自己的名聲,而是“書院”的名聲,他通過這四句話,成功的讓“春山書院”,一個新辦的鄉村小書院,一下子有了名氣。
可以想到,有了名氣就能招來學生和更好的夫子,看來他真的隻是想把書院辦好?
這麼說來,創辦報紙,求取名聲,都是他的“辦學”手段而已。
也果然也不是一件壞事。
甚至他想到,李純和顧淮安一起創辦的“萬卷書齋”,也是想讓天下之士讀書更加方便。
所以,“繼往聖之絕學”,也可能真的是對方心中所想吧!
孔家乃是詩禮傳家,自漢代開始,孔家人的地位便在讀書人中就十分拔高。
如今孔家人雖然在朝堂上的不多,但是他們家人個個深研經書。
開辦的孔家族學,影響力不下於“四大書院”,甚至更高。
每個讀書人都要去孔廟祭拜孔聖,“孔家族學”自然更是讀書人的“聖地”一般。
孔家人也聽到了這句話,心中各自有所思量。
孔家族長道“今年的‘辯經會’或許我們可以邀請‘春山書院’的人前來。”
“辯經會”是由孔家主導的,一個民間的“論壇”,每年舉辦一次,邀請的都是大儒以及著名的書院的師生。
大周書院繁盛,但是往往能拿到名額的書院不超過“二十”所,可見這辯經會的難得。
而僅憑借“橫渠四句”就能讓顧安擁有一席之地,可見這四句話在孔家人心中造成的影響。
族長又道“孔穎,你要不去‘杏花村’走一趟,親自將這封邀請函親自送過去。”
孔穎是孔家年輕一代最出色的子弟,孔家族長派他去,也是想讓他去親自會會這個顧淮安。
若說去年的《三字經》是偶然之作,抄錄而來,那麼這“橫渠四句”也足夠引起他們的關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