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這樣,那我們就厚著臉皮繼續叨擾大娘了。”
“說什麼叨擾,說來你們也是住在作坊那邊,我也得謝謝你們幫我看著作坊,算是提前暖暖場子了。”
就這樣劉冬一家到底還是留了下來,繼續待在作坊那邊。
眨眼就到了年節,這是張愛英在古代的第一個年,但也沒什麼特彆的。
三十這天是最忙的,一家三口一大早就爬起來做了一桌豐盛大餐,這便是團年飯。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都砍了竹子點燃,劈裡啪啦好一陣熱鬨。
這時代沒有春晚,大家也沒有守跨年的習慣,至少村子裡是沒有這種條件的。大家放了爆竹樂樂嗬嗬過後,早早就睡了,初一天可得早起。新年第一天可是必須得精神飽滿,這樣有大寓意,晚起或者賴床,那是要影響接下來一年的事業的。
張愛英從上輩子的習慣,一大早就起床包了湯圓,糯米粉是早就準備好的,連帶肉餡兒也是昨
晚就炒好的,不過黃糖芝麻餡兒得現捶現包的才好吃,她一大早起來主要就是捶黃糖,合著花生芝麻一起捶搗,直到混合均勻黏成一團香甜,包成湯圓。
肉湯圓和糖湯圓一鍋煮,肉的大些,糖的小些,煮好了盛入一碗,愛吃糖的便可多些小的,愛吃肉的便可多些大的,但不管如何,如此甜鹹混合,吃到嘴裡便不會因為口味單一而感覺膩味——當然,這種話也就隻有他們這樣的人家,在這初一出。畢竟糯米這樣的好東西,是比精米白麵還要珍貴的,更何況裡麵的糖和肉,那都不是一般人家尋常時候吃得起的。過年時候還不能敞開了肚子吃呢。
到了初一中午,便是吃青菜,去地裡現挖的,甚至還可以去彆人家偷菜,謂之偷青,這是屬於初一這一天的獨特習俗,就是故意要激得主人家罵起來,罵的越厲害,偷了青菜的那人新的一年便會越紅火。聽起來有些離譜,但這還就是本地習俗。
張愛英不會去偷彆人家的青菜,她可不會圖這種兆頭。
之後每天就是吃剩菜,團年飯太豐盛,一家三口人又太少,當然不可能一頓吃完,接下來幾天除了早飯煮些醪糟湯圓,晌午和晚飯都是用這些剩菜,剩的越多越好,謂之年年有餘。
但這些都是張愛英一個人的,從初二開始,小兩口就開始了拜年,先是回娘家,之後就是去拜訪何家,甚
至還跟著去了一趟蘇縣令家,然後又是張家又是宋裡正家……從遠到近,村子裡好些人家都去走了一通。
熱熱鬨鬨人情往來,一直到了初十,喬家的熱鬨才算平息下來。
然後又一種熱鬨開始了。
張愛英的作坊招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