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雖然曲折了些,但也能養成。隻是好習慣多少有些反人性,需要強製養成,可受益無窮。反倒是壞習慣,順應人好逸惡勞的天性,所以不用培養,稍微一放鬆就養成,卻後患無窮啊。”
“人性?”
“對,人之本性,新學時常提到的詞。你們二位,”朱翊鈞看了兩人一眼,“以後要多學些新學才是,於公於私,都是大有裨益。”
現在太子好新學,就像先皇好青詞。
學好新學,對前途有好處。
太子提醒得對!
隻是兩人總覺得太子話裡有話!
一行人從太仆寺斜插到宣武門李街,一路向北,過西安門,繞著西苑西牆轉到大隆善護國寺,向東走到德勝門大街,向北過積水潭。
再從德勝門裡轉到斜街,一直往下走,走到鼓樓,繼續向東走到順天府街,到頭就是安定門大街,向北過順天府衙,轉進崇教坊,遠遠地看到了國子監。
一路上在向朱翊鈞講述遼東戰事的魏建平和高策這才清楚,原來太子殿下今天要來國子監看看。
到了國子監大門,朱翊鈞先下馬,其餘人也跟著下馬。有隨從上前,把馬牽走,宋公亮上前,稟告道:“公子,裡麵都布置妥當了。”
“嗯,裡麵還有多少學生了?”
“公子,按名冊國子監當有監生學子六千四百一十六人,實到人數五千三百四十一人。一千零七十五人乃官宦子弟,或舞弊入學者,根本無心向學,隻是掛個名而已。被悉數清退。
餘昌德案發後,又查出徇私舞弊入學者九百一十四人,部分為非作歹,涉及刑案,被移交順天府。其餘的悉數被清退回原籍。
卓吾公接管國子監後,舉行了一次大考,又清退了兩千四百五十五名不學無術者,其餘還有五百一十二人自願退學,或者被勸退。
現在國子監還餘一千五百六十人。”
好!
朱翊鈞滿意地點點頭。
他就是要借著餘昌德的案子立威,除了狠狠扇清流保守派們的臉,還要把國子監給搶過來,作為自己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
國子監不止一個餘昌德,同樣上下其手,買賣監生名額的官員胥吏有二十多人,生意興隆。
就是因為國子監太爛了,爛到那些清流保守派們都不知道怎麼澄清裱糊,朱翊鈞才好理直氣壯地下重手。
他先授意李贄舉行一次摸底大考,名義上是考察淘汰不學無術、暈暈噩噩混日子的昏庸之輩,實際上就是通過大考,把那些思想保守僵化,守舊迂腐的學子統統選出來,清退出去。
留下的都是思想活躍,真正憂國憂民的人,他們中間有一部分人能成為新學門徒。
大浪淘沙!
朱翊鈞帶著魏建平和高策往裡走。
國子監裡很安靜,到處都是房舍和樹木。
房舍屋頂有一層雪,樹木光禿禿的,樹枝上掛著一些冰柱。
宋公亮來這裡踩過點,現在做起了向導。
“公子,這裡是國學院,隔壁是律學院。那個門進去是算學院,隔壁是物學院。”
“沒有學子住舍?”
“回公子的話,以前學子都住在國子監,隻是地方擁擠,有些學子覺得不爽利,就不肯住,搬了出去,慢慢地大部分學子都在外麵租房住,隻有部分家境貧寒的住在國子監。”
“跟卓吾先生說一聲,要立規矩,國子監封閉式讀書,吃住都在監內,休沐日才可出去放鬆。要不然有什麼心思讀書?
看看以前國子監裡,養了些什麼人?朝廷花費重金,就教了那些玩意出來?還天天嚷嚷著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你倒先是個人才再說啊,結果連個東西都不是!”
魏建平和高策頭一次見識到朱翊鈞祖傳的譏諷大法。
“你們說,武學要不要也搞得國子監一樣的學堂?”
“公子,京城有座武學學堂。”宋公亮提醒道。
“我知道,那個武學,屁大的地方,還沒西苑的恭房寬敞,就是一耗子洞!擠在一起讀書都費勁,還說什麼操練騎射?不操練騎射,培養什麼武學之才來!
嗯,朝天觀挺寬敞,就留給武學。你們都想想,新武學叫什麼名字,想個響亮點,有寓意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