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況。
雖然當下農家和墨家在民間的地位不高,但如果以後以他們的名義推行一係列成果,其影響力將大增。名氣越大,將來如果轉向叛秦,破壞力也就越強。
他必須要爭取這些派彆的領軍人物!
籠絡人心無外乎依靠名和利。
許辛和徐升自然也不能例外。
通過名望的加持和豐厚的待遇讓他們達到榮譽頂峰,所有這一切都由大秦官府一手策劃,他們理應回報一份忠誠,並正式效忠朝廷。鑒於兩人在農墨兩家中的崇高地位,即便其他**退出,在短期內也難動搖他們的位置。
隨著時間的推進。
雙方的關係將愈發穩固。
那時。
兩人可能再也生不出二心。
否則朝廷既能將其捧高至巔峰,同樣也能使其落得身敗名裂之局。
除此之外。
秦長青還有個小打算。
曆來諸子百家傳學往往有門檻限製,相對保守,儘管存在私人教育機構教授,但受益者不多,許多學問局限於較小範圍內。一旦有變故發生,便有可能失傳。而且許多學派傾向於閉門造車,不利於長遠發展。
這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希望通過許辛和徐升兩位,將一些農學、墨學的知識和技術係統化推廣出去,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防止將來遇到急需時還要四處“考古”的局麵發生。
也要保持學術發展的連續性和健康狀態。
許辛和徐升得到了名望和利益的好處,而大秦則通過這一手段打下了堅實的國家基礎,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有益於大秦的進步。
秦長青並不急於推動。
他堅信他們最終會做出明智選擇。
終於。
許辛和徐升做出了決定,他們拱手說道:“我家兩派長期以來勢微乏力,如今大秦猶如初日般輝煌耀眼,我們願意全力效力,以此延續農家和墨家的傳承。”
“懇請十公子給予恩典。”
兩人對秦長青行了一禮
若不是朝廷傾儘全力支援,他們兩家怎能取得如此顯著的成績?又怎能使學術重現輝煌?
兩人都非常清楚,在這段時間裡尚書司做的事情大部分外人都不知曉,如果秦廷強勢一些,完全有可能竊取他們的成果。
到那時他們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可秦廷並沒有這樣做。
反而把最終決策權留給了他們。
不但提供豐厚回報,而且還允許公開宣告,這對於二人來說實在無法拒絕。更何況他們的經曆實在讓他們恐懼不已。
他們真的受夠了一直這樣。
如果不合作的話,類似的折磨還將無休止地繼續下去,隻怕他們都熬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