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龍先生快入座。”</p>
得知陳登前來拜訪,蔡瑁連忙喊人好酒好菜來招待。</p>
“下官便多謝將軍盛情了。”</p>
酒足飯飽,蔡瑁將在豫章所受的委屈一一說出,聽的陳登頗為尷尬。</p>
十萬人打不過人家三萬人,還差點被趕出豫章。如此恥辱也難得蔡瑁能把自己渲染成弱勢的一方。</p>
“下官今日正為將軍而來。”</p>
“莫非是玄德公改變主意,打算相助我等?”</p>
“並非是使君之意。將軍難道不知,徐州是降的曹公。”</p>
“那元龍先生想必是為曹公而來。”</p>
“正是。曹公也知將軍近日處境,本想派兵相助,但朝廷那邊需要一些交代,所以遲遲未曾發兵。”</p>
“不知朝廷那邊需要什麼交代?”</p>
“曹公派兵助將軍爭奪豫章,所得之地該歸曹公還是將軍?”</p>
“這……”</p>
“下官有個折中的想法,還得看將軍是否答應。”</p>
“元龍先生請講。”</p>
“曹公助將軍爭奪豫章,將軍歸還潁川之地。如何?”</p>
蔡瑁思考了一會。</p>
若是能在豫章有所進展,回去也好立威。相反潁川在荊州以北更接近宛城,本就是自己掌控不到的地方。</p>
這個交易還是劃算的。</p>
“好,本將軍答應先生。隻要曹公大軍到來,本將軍就立刻交出潁川。”</p>
“那下官便回返複命。”</p>
陳登又趕往濮陽會見曹操。</p>
“元龍說讓我發兵豫章助蔡瑁抵禦孫策,諸公認為如何?”</p>
“主公,此事可為。得了潁川,我方征討張繡便易如反掌。更可利用此點使張繡對劉表失了信心,張繡也可能不戰而降。”</p>
“而且派兵相助也可限製孫策發展,一旦此子拿下豫章,東吳便成了南方的大敵。援助蔡瑁正可起牽製之用。”</p>
“既然文若和奉孝都覺得有利,那便答複元龍此事。此役又該派誰人領兵,率兵多少?”</p>
“可派子孝為將,帶兩萬人馬足矣,隻讓子孝堅守剩餘地盤便可。”</p>
“文若還是穩健又小氣啊。”</p>
“打仗打的都是錢呀,主公你不心疼我還心疼呢。”</p>
陳登帶著曹操的答複與曹仁大軍抵達豫章與蔡瑁會和,豫章之事也暫時告一段落,幽州之戰也即將進入尾聲。</p>
屢戰屢敗的公孫瓚孤注一擲與袁紹大軍展開正麵交鋒。十萬幽州兵馬始終還是不敵文醜大軍,大敗之後幽州兵潰散而逃。</p>
抗擊外族的梟雄公孫瓚,最終還是沒能贏下冀州之爭。</p>
至此絕境。公孫瓚也已心灰意冷,無意再重整兵力反抗。隻有數百護衛保護他逃離戰圈北上。</p>
而趙雲,正是公孫瓚的親衛隊長。</p>
“哎,悔不聽子龍所言。若非我執意接連開戰,也不至於落得如此田地。”</p>
“將軍切莫自責,即便將軍不主動出擊,袁紹也必會來攻。眼下還是將軍安危為要。”</p>
“事已至此,已無我容身之地。身後文醜大軍步步緊逼,逃一天不過多活一天罷了。我已無再起的心氣。子龍你還年輕,不必隨我走向絕境,趁早離去,日後還可有所作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