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除了交代幾方動向外,最令賈詡和呂布不解的,便是針對董思行為的幾句話語。千叮嚀萬囑咐的交代呂布小心董思。</p>
“莫不又是離間計?”</p>
“無論是計與否,我也認為應當防備董思。此信件我們還得交給袁紹一觀。”</p>
“將韓愈小子透露給我們的情報上報給袁紹,是否太不義了。”</p>
“不義之事,我們做的還少嗎?”</p>
二人自嘲地笑了起來,第二日便將密信交給袁紹。</p>
袁紹看完後也不知韓愈此信目的,隻好召集眾人商討。</p>
其中最為緊要的便是該如何麵對董思的援軍。</p>
若按韓愈所言,董思此行目的是袁紹與呂布之命。那必須防備在先,否則一旦開戰後倒戈相向,後果難以預料。</p>
若韓愈這是離間之計,那麼袁紹的態度將直接損失董思的十萬兵力,甚至可能轉友為敵。</p>
眾人麵麵相覷,難以下決斷。這個決定帶來的收益或損失是二十萬兵力之數。眾人都知曉自己並沒有承擔錯判的後果。</p>
袁紹也覺得頭疼,董思軍隊已經開拔,自己必須趁早團結己方的意見。</p>
見無人開口,袁紹便讓眾人回去商議,明日派代表前來說明主張。</p>
這一夜,袁紹手下的謀士們無一人安睡。</p>
翌日,袁紹的文臣們難得統一了一次意見。</p>
董思這一路兵力棄之可惜,但是也不得不防。文臣們一合計,便提議派人前往與董思交談,讓他領八萬軍為先鋒,剩餘兩萬人馬則與袁紹大軍並行。</p>
如此一來,董思若不答應,袁紹便可借故補其糧草令其退兵。若是答應,則一來可減少己方損失,二來董思即便有異心也無法成事。</p>
袁紹深以為然,便讓辛評出使與董思交談。董思果斷應允,袁紹大喜,反倒是對呂布起了疑心。</p>
袁紹與謀士們一合計,完全聽命呂布的竟有六萬兵馬,而且還有張遼、高順兩位猛將。</p>
許攸和顏良又在袁紹身邊吹耳旁風,動不動就“公不見丁原、董卓、兗州之事乎?”,搞得袁紹心中懷疑的種子生根發芽長成了參天巨樹,實在是忍不住想先對呂布動手。</p>
田豐和沮授等人力勸袁紹。倘若呂布本不想反,但逼之過急呂布不反也得反。</p>
袁紹做不下決定,隻好裝模作樣喊來呂布一問。呂布知曉其中利害,十分誠懇地向袁紹表明忠心,又差人向許攸送上厚禮。</p>
許攸態度的轉變讓顏良孤掌難鳴。處置呂布之事也就此作罷。</p>
但呂布又如何咽得下這口氣。</p>
“文和。既然袁紹都如此猜疑我等,曹操又不容我等,我們為何不投劉備?若是韓愈小子為我等說情,還有那趙雲,冀州之時我和張遼並未趕儘殺絕。想那劉備應當容得下我們。”</p>
“將軍你可考慮好了。劉備雖能容人,但若投靠劉備,將軍便無成大業的機會了。”</p>
呂布心中自然有不甘,一時之間也做不下決定。</p>
“況且現在已無機會了,若是動身,必被袁紹追擊,能否出了這冀州還不可知。且先一戰,若袁紹勝,將軍可再徐徐圖之。若敗,再設法轉投劉備。想要保住這條退路,將軍屆時千萬彆與劉備軍多造血仇。”</p>
“也隻能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