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新一輩》全本免費閱讀
11月2號,一紙關於調整職工工資的中央下發文件,在海州大化廠掀起巨大波浪。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大幅度工資調整,文件中提到,國家雖然尚在經濟困難時期,但決定給部分貢獻較大、工作多年、工資偏低的職工調整工資,升級比例為40%。
在海州廠的實際情況來說,職級差是7元,也就是說,誰得到調整工資的名額,每個月便多了7塊錢。
這是中央下發的通知,自然要執行,但具體怎麼執行,比如用什麼方案,給哪些人調工資,是各個廠子自行決定的,在方案製定的問題上,廠辦領導們發生了分歧。廠長的提議在廠長辦公會上通過後,又被黨委會否定了。
第二天工人們聽到的是,廠長提議,這40%的名額向一線工人傾斜,但黨委書記不同意。
現在的海州廠實行的是黨領導下的廠長負責製。淺顯些的意思就是,廠長是一廠之長,但廠長要歸黨委書記領導。
廠長名叫沙廣軍,今天四十八歲,是前任廠長兼黨委書記劉利民親自提拔起來的,黨委書記梅向黨,是劉利民退了之後,上麵給安排過來的,原來是吉北市化工廠的黨委副書記。
吉市化工是“大慶式”企業中的佼佼者,工廠規模比海州大化廠大了三倍有餘,梅向黨調過來做正職,算是平調。
按照廠長和黨委書記的職責劃分來說,廠長負責工廠的實際業務,黨務書記負責黨組黨委建設,兩人應該是平行的兩條線,互不乾涉的,但壞就壞在黨委書記有更高一級的領導權。
有些事情,以黨委書記為首的黨委會上不通過,政策就沒法實施。
據秦今朝了解到的,大化廠裡的人員構成來說,主要分成兩部分。
一小部分是本土派,是以前海縣化肥廠的老員工,以及他們的二代子女,這批人以車間工人、領導居多。大化廠的基建工程建設是由陝省化工建設總公司完成的,工程建好後,一些臨時工留了下來,成為大化廠第一批員工,這部分人也可以歸在本土派裡。
另外一部分是建廠之後,陸續從全國各地分配過來的職工,這批人以辦公室乾部居多,還有一部分是在當地招聘的職工,這兩批都可以算在外來派裡。
本土派多是擁護廠長沙廣軍,外來派多是黨委書記梅向黨的擁躉。換句話說,沙廣軍在生產車間那裡有廣泛群眾基礎,梅向黨作為一個外來者,拉攏了眾多乾部。
秦今朝入職沒幾天,就已經非常鮮明地感受到了這兩種壁壘分明的山頭文化,這也是他感到失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一家企業,最頂層的兩名領導意見不和,各有一股勢力,互相下絆子,還能有多好的發展?
開了幾次會,商談了無數次,最後廠長和書記終於達成一致,按照比例給各個生產車間小組、各部門下發名額,而後由各個單位內部投票決定。
秦今朝就覺得,這真是等閒平地起波瀾!
好好一個政策,本來是造福職工的事兒,又不複雜,愣是給弄得民怨沸騰,謠言四起。今兒個一線職工怨恨書記梅向黨高高在上,不體諒基層疾苦,明兒個乾部們埋怨廠長沙廣軍隻知道護著自己人,損害他們的利益送人情。
這些議論的聲音,把漲工資本身帶來的熱鬨都給蓋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