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共議(1 / 2)

照夜行 未敘 9991 字 5個月前

突如其來的變故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

皇上跑了。

帶著數位皇子宮妃、朝中重臣一起跑了。

他們丟下了仍然堅守長祈、不肯放棄的忠臣良將,放棄了對於時局無能為力、隻能尋求天家庇佑的百姓,丟下了皇室的尊嚴與臉麵。

過去十餘年的“盛世”就像一個笑話。

還未至決戰時刻,天下之主便已帶著親信丟盔棄甲、棄城而逃。

這簡直是天大的笑話!

仍舊留在京城的官員,有一些是像翰林學士楊以清這樣不願離去的傲骨之人,也有一些隻是沒有得到消息的倒黴蛋。

得知陛下棄城而逃,又有一批官員趁著朝中混亂,也拖家帶口地跑了。

隻有百姓仍舊被蒙在鼓裡,天真地以為自己所擁護的天子會永遠與他們同在。

戚思彥在哪裡都找不到樂瑤。

後來聽宮人說,樂瑤公主也跟著陛下一起走了。

樂瑤曾說,要陪在戚思彥的身邊,共同麵對長祈城將至的災禍,死生無悔。戚思彥知道她不是背信棄義之人,她的一身傲骨也不容許她做出落荒而逃的選擇。

所以,戚思彥猜想,樂瑤大概是被皇帝用了一些手段強行帶走了。

身邊一下子少了個喜歡纏著他,同他說話的人,戚思彥難免覺得有些寂寞。但仔細想想,樂瑤離開了這個將要迎來血雨腥風的地方,應當可保性命無恙了。如此,倒也是件幸事。

天子棄城而逃,懷王和廢太子也不見了蹤影,如今朝中身份最為顯赫的人,是承王李晁奚。

李晁奚幾乎是立刻做出了一個決定——

他要自立為天子。

如此混亂的時刻,京中僅剩不多的朝臣都沒有什麼異議。

長祈城現在需要一個主心骨。

李晁奚正是如此這般,以一種過去從未設想的方式,奪取了這個他謀劃多年的位置。說起來,當真是世事無常,又有些荒謬可笑。

這場登基,沒有任何儀式慶典,隻有一紙昭告天下的文書。

在這之後,李晁奚立刻召戚家兄妹進宮。口諭上並未提及因為何事,但阿柔猜想,大抵是與接下來守城一戰相關。

阿柔應詔入宮,就發現司言也在此處。二人視線交彙,司言衝她笑了笑。

當著李晁奚的麵,阿柔不能毫無顧忌地去找他說話,因此也隻是偷偷地對他眨了眨眼,以示回應。

再次見到李晁奚,情形已與往日大不相同。

戚家兄妹二人鄭重行禮,“參見陛下。”

“二位不必拘禮,快請坐。”李晁奚眼下全是烏青,看起來疲憊極了,“今日喚你們來此,是為守城一事。朝中空虛,能為朕出謀劃策的人,實在是不多了。”

戚思彥微微頷首,“願為陛下分憂。”

阿柔倒是有些意外——行軍一事,向來是由朝臣和幕僚來商討的,新帝竟然也會征詢她的意見。

似乎是看出阿柔眼神中的驚訝,李晁奚說道:“阿柔不必訝異,先前黑雲寨一役,朕就已見識過你的聰慧和膽識。這次西北地區沒有落入謝陽和林予哲的手中,你也功不可沒。”

“陛下謬讚了。”阿柔回道。

“好了,客套話都不必再說,朕現在有一些要緊的情況要同你們講。”李晁奚麵色凝重幾分,“青函關失守之時,戚少卿曾勸父皇將長祈周邊兵力調遣來守城,再配合西南軍兩麵夾擊。但那日,父皇離開皇宮之前曾告訴我……”

李晁奚揉了揉太陽穴,煩躁地歎了口氣,“他給西南軍務統領唐元思下的命令,不是北上支援京城,而是駐守原地,按兵不動。”

“什麼?!”戚家兄妹二人皆震驚不已。

司言的臉色同樣十分難看,“這件事,我派人查證過了,的確不見西南軍北上的動作。”

“城內本就人心渙散,這消息若是傳出去了,定會再生事端。”李晁奚眉頭緊鎖,“這也是朕沒有大張旗鼓在朝廷之上商議此事的原因。”

阿柔無法理解,“可是……為什麼……”

李晁奚冷笑一聲,“也許是因為,早在青函關失守之際,父皇就已做好了棄城而逃的決定。下旨令唐將軍按兵不動,是為了在逃離京城之後,可以去煙雲四州尋求西南軍的庇護。”

李晁奚沒有將話說得那樣明白,但在座之人都能明白其言外之意——李鈺早已做好了放棄長祈,保全自己的打算。

可單憑京軍八萬,如何能抵擋北境而來的二十萬叛軍?

叛軍入城之後,留守在長祈的臣子會怎樣,百姓會怎樣,這些統統不是他李鈺會思考的問題。

他隻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好了。

阿柔攥緊了拳頭,心頭湧上悲涼與憤怒。

但好在,她對於這荒誕的時局早已不抱任何希望。既然沒了希望,也就談不上失望。

正這麼想著,阿柔察覺到到手上傳來柔軟的觸感——一隻溫暖的手將她攥緊的拳頭包裹著,似是在無聲安慰。

阿柔一愣,不動聲色地看向司言的方向。目光交錯之間,阿柔讀出了他眸中的安撫之色。

感受著手上傳來的暖意,阿柔心頭稍稍平靜下來一些。

司言適時地開口說道:“我已派了腳程最快的弟子前去苔州傳陛下口諭,估摸著這兩日,西南軍就會啟程了。”

戚思彥聞言,卻並未輕鬆幾分,“叛軍不日便會兵臨城下。而西南軍即便是急行,從苔州到長祈,至少也要半月。長祈城要以區區八萬京軍,對抗二十萬大軍壓境,實在是……太艱險了些。”

李晁奚額上淌出汗來,勉強地勾起唇角,咧出一個難看的微笑,“可事到如今,除了硬著頭皮頂上,又有什麼辦法呢?”

戚思彥歎了口氣,“陛下說得是。”

桌案上鋪展著一幅卷軸,其上繪著長祈城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城防設計。李晁奚又將手邊的案卷推到戚思彥的麵前,說道:“這些是京軍之中職級在校尉以上的名單,戚少卿可知這其中有哪些可用之人?”

戚思彥接過名冊,一邊思索,一邊用筆在其上圈點勾畫著。

“寧長衫,從三品歸德大將軍,西山營主將。西山營乃治軍嚴明之地,即便大昭境內十多年無仗可打,西山營依舊保持著如邊軍一般的訓練作風。這足以說明其主將嚴於律己,又有治軍手段,是個可用之才。”

“段懷遠,巡防營統領。段統領負責京城巡防事宜,因職務所需,微臣經常與他打交道。此人武功高強,曾拿下演武大會榜首,長祈城中無人可與之匹敵。再兼之勇武忠誠,雖鮮有上陣殺敵之經曆,卻未必不能一用。”

“陳煥,從七品武騎尉。先前清剿黑雲山一役曾與陛下同行。此人年輕,卻有不少帶兵經驗,隻是心思單純了些,適合聽從彆人發號施令,而非自己做出決斷。”

“……”

一番分析過後,戚思彥將做好批注的名冊遞還給李晁奚,“大致就是如此了。”

其餘幾人聽過如此全麵而客觀的分析,皆露出讚歎之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