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武朝的局勢,整個會議已經延長了數日,到得如今,事態每日都在變,以至於華夏軍方麵也隻能靜靜地看著。
臨安甚至於武朝一場巨大的混亂正在醞釀成型,仍沒有人能夠把握住它將要去往的方向。
事情的開端,起自臘八過後的第一場朝會。
十二月初十,臨安城下了雪,這一天是例行的朝會,看來普通而尋常。此時北麵的戰事仍舊焦灼,最大的問題在於完顏宗輔已經疏通了運河航道,將水師與重兵屯於江寧附近,已經預備渡江,但即便危急,整個事態卻並不複雜,太子那邊有預案,群臣這邊有說法,雖然有人將其作為大事提起,卻也不過按部就班,一一奏對而已。
朝堂之上所有派係的大員:趙鼎、呂頤浩、秦檜、張浚……等等等等,在眼下都尚未有發動爭端的打算,戰爭固然是一等大事,武朝千裡江山、臨近年關的諸般事情也並不少,風平浪靜的一一奏對是個水磨工夫。到得巳時快要結束時,最後一個議題是東南民亂的招撫事宜,禮部、兵部人員先後陳述,事情講完,上方的周雍開口詢問:“還有事情嗎?”
此時有人站了出來。
這是不好的訊息。趙鼎的精神緊了起來。通常來說,朝堂奏對自有程序,絕大部分要上朝奏對的事情都得先過宰相,臨陣發難,自然也有,那通常是黨爭、政爭、孤注一擲的表現,並且也極犯忌諱,沒有任何上司喜歡不打招呼胡亂往上頭捅事情的下屬,他往後看了一眼,是個新進的禦史。
但禦史台何庸不曾打過招呼,趙鼎看了一眼何庸,對方也滿臉嚴肅不解。
這新進的禦史名叫陳鬆賢,四十五歲,科舉半生今年中的榜眼,後來各方運作留在了朝堂上。趙鼎對他印象不深,歎了口氣,通常來說這類鑽營半生的老舉子都比較安分,如此鋌而走險或許是為了什麼大事,但更多的是昏了頭了。
側耳聽去,陳鬆賢順著那東南招安之事便滿口八股,說的事情毫無新意,諸如時局危急,可對亂民網開一麵,隻要對方忠心報國,我方可以考慮那邊被逼而反的事情,並且朝廷也應該有所反省大話誰都會說,陳鬆賢洋洋灑灑地說了好一陣,道理越來越大越來越虛浮,旁人都要開始打嗬欠了,趙鼎卻悚然而驚,那話語之中,隱隱有什麼不好的東西閃過去了。
“……而今女真勢大,滅遼國,吞中原,正如日中天,與之相抗,固須有斷頭之誌,但對敵我之差距,卻也不得不睜開眼睛,看個清楚……此等時候,所有可用之力量,都應該團結起來……”
說到這句“團結起來”,趙鼎陡然睜開了眼睛,一旁的秦檜也猛地抬頭,隨後互望了一眼,又都望向那陳鬆賢。這番依稀耳熟的話語,分明乃是華夏軍的檄文之中所出。他們又聽得一陣,隻聽那陳鬆賢道。
“……而今有一西南勢力,雖與我等舊有嫌隙,但麵對女真來勢洶洶,實際上卻有了後退、合作之意……諸公啊,戰場局勢,諸位都明明白白,金國居強,武朝實弱,然而這幾年來,我武朝國力,亦在迎頭趕上,此時隻需有數年喘息,我武朝國力興盛,光複中原,再非夢話。然……如何撐過這幾年,卻不由得我等再故作天真,諸公”
“你住嘴!亂臣賊子”
陳鬆賢正自呐喊,趙鼎一個轉身,拿起手中笏板,朝著對方頭上砸了過去!
頃刻間,朝廷之上亂成一團,趙鼎的喝罵中,一旁又有人衝上,禦史中臣何庸已經漲得滿臉通紅,此時在大罵中已經跪了下來:“無知小兒,你昏了頭,陛下、陛下啊,臣不知禦史台竟出了如此失心狂悖之人,臣不察,臣有罪!臣請立刻罷去此獠官職,下獄嚴查……”
又有人大喝:“陛下,此獠必是西南匪類,不可不查,他定然通匪,而今竟敢來亂我朝紀……”
各種各樣的吼聲混在了一起,周雍從座位上站了起來,跺著腳阻止:“住手!住手!成何體統!都住手”他喊了幾聲,眼見場麵依舊混亂,抓起手邊的一塊玉如意扔了下去,砰的打碎在了金階之上:“都給我住手!”
如此這般,眾人才停了下來,那陳鬆賢額上挨了趙鼎一笏,此時鮮血淋淋,趙鼎回到原處抹了抹嘴開始請罪。這些年官場沉浮,為了功名犯失心瘋的不是一個兩個,眼下這陳鬆賢,很顯然便是其中之一。半生不仕,而今能上朝堂了,拿出自以為高明實則愚蠢至極的言論希望一步登天……這賊子,仕途到此為止了。
周雍在上頭開始罵人:“你們這些大臣,哪還有朝廷大員的樣子……危言聳聽就危言聳聽,朕要聽!朕不要看打架……讓他說完,你們是大臣,他是禦史,就算他失心瘋了,也讓他說完”
陳鬆賢頂著額上的鮮血,猛地跪在了地上,開始陳述當與黑旗修好的建議,什麼“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什麼“臣之性命事小,武朝存亡事大”,什麼“朝堂袞袞諸公,皆是裝聾作啞之輩”。他已然犯了眾怒,口中反倒更加直接起來,周雍在上方看著,一直到陳鬆賢說完,仍是氣呼呼的態度。
“他說完了!朕說了讓他說完!打人?成什麼樣子!你們哪裡像是朕的宰相!朕的大臣!女真人要來了!議議看吧!”他這話說完,猛地站起來:“退朝!都給我回去反省!”
對於和解黑旗之事,就此揭過,周雍生氣地走掉了。其餘朝臣對陳鬆賢怒目而視,走出金鑾殿,何庸便揪住了陳鬆賢:“你明日便在家待罪吧你!”陳鬆賢大義凜然:“國朝危殆,陳某死不足惜,可歎爾等短視。”做慷慨就義狀回去了。
陳鬆賢的話並不足議,趙鼎等人已經在思考對方背後是否與黑旗的亂黨有聯係,在考慮將對方下獄的事情。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在第二天發生了。這天周雍又主動開了朝會,將眾人從家中召出:“昨日之事,朕想了想……”
周雍看著眾人,說出了他要考慮陳鬆賢提議的想法。
頓時間,滿朝文武都在勸解,趙鼎秦檜等人都知道周雍見識極淺,他心中害怕,病急亂投醫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一群大臣有的開始說道統,有的開始設身處地為周雍分析,寧毅弑君,若能被原諒,將來最該擔心的就是皇帝,誰還會尊重皇帝?因此誰都可以提出跟黑旗妥協,但唯獨皇帝不該有這樣的想法。
周雍猶猶豫豫,優柔寡斷,但就是不肯打消這樣的想法。
到得此時,趙鼎等人才意識到了些許的不對勁,他們與周雍打交道也已經十年時間,此時細細一品,才意識到了某個可怕的可能性。
十二這天沒有朝會,眾人都開始往宮裡試探、勸誡。秦檜、趙鼎等人各自拜訪了長公主周佩,周佩便也進宮勸誡。此時臨安城中的輿論已經開始浮動起來,各個勢力、大族也開始往皇宮裡施壓。、
十三亦無朝,到十四這天開朝會時,周雍似乎終於意識到了反彈的巨大,將這話題壓在了喉間。
直到十六這天下午,斥候加急傳來了兀術騎兵渡過長江的消息,周雍召集趙鼎等人,開始了新一輪的、堅決的請求,要求眾人開始考慮與黑旗的和解事宜。
這一次,皇帝梗了脖子鐵了心,洶湧的討論持續了四五日,朝臣、大儒、各世家豪紳都逐漸的開始表態,部分軍隊的將領都開始上書,十二月二十,太學生聯名上書反對如此亡我道統的想法。此時兀術的軍隊已經在南下的途中,君武急命南麵十七萬大軍堵截。
二十二,周雍已經在朝堂上與一眾大臣堅持了七八天,他本身沒有多大的毅力,此時心中已經開始後怕、後悔,隻是為君十餘載,素來未被冒犯的他此時胸中仍有點起的火氣。眾人的勸說還在繼續,他在龍椅上歪著脖子一言不發,金鑾殿裡,禮部尚書候紹正了正自己的衣冠,然後長長的一揖:“請陛下深思!”
他這句話說完,腳下猛然間發力,身子衝了出去。殿前的衛士陡然拔出了兵器自寧毅弑君之後,朝堂便加強了保衛下一刻,隻聽砰的一聲滲人的巨響,候紹撞在了一旁的柱子上,有紅白之物飆得滿地都是。
所有人都呆住了,周雍顫巍巍地站起來,身體晃了晃,然後“哇”的一聲,吐了出來。
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