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第127章(1 / 2)

“說服我?”崔令公反問一句,摸了摸胡子,麵上流露出些許笑意,“那你打算如何說服我?”

“當然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楊盛仍保持這那謙遜的學生態度,雙手相接對崔令公行了一個文人的禮,坐如青鬆,不卑不亢,“依令公看,民學如何?”

民學如何?

這個問題要是放在參與了煽動學子的幾家家主麵前問,他們想起自家煽動學子對上民學後的現況,估計會氣悶地認為楊盛這是在挑釁加威脅,但是崔家並沒有參與這件事,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更能看清一些事情。

比起私塾,民學當然是有其優勢所在的,對於民學內教的內容,各個士族隻要是想知道的就絕對不會有打聽不到的問題,更彆說民學也沒有限製學子把民學內教的東西傳出去,識字算學書文這些都是常見的內容,但是唯獨那些所謂的常理,確實哪一條拿出去都會引起一番激烈爭論的東西,什麼地圓說,地月日轉動,更是被士族們嗤之以鼻,當做謬論處理。

就算有一些看起來是有那麼一些道理,但是這種理論,在幾十年幾百年間有人證明出一條那可能還有些可信度,但是突然一下子湧現出來一大堆,沒有一點鋪墊,就很難讓人相信這些不是編的了。

崔令公倒是還好,看過之後忽略那些無法認可的,提取出來一些言之有理的,覺得這些也不是全然無用。

“頗為新奇。”所以此時,崔令公是以這個評價來回答楊盛的疑問的。

“那倘若以後要把那些加入到科舉中呢?”楊盛又說,臉上罕見地浮現出一些笑意,“自景帝時科舉改過一次後,到現在已有三百多年,各家學說變動,應當已經有一些學說已經不適宜於當下了,陛下推行民學,未必沒有借此為科舉改革作鋪墊的意思。”

楊盛說的是‘未必’‘倘若’,但是他的語氣又是極其肯定的。

崔令公拿起茶杯淺抿的手頓住,抬眼看向楊盛,大概是因為這個消息確實足夠震動,崔令公臉上表情沒有泄露出什麼,但是手掌倏忽緊了緊。

變動科舉內容……

比起不痛不癢的田地、隨時可以再收的學子,科舉這一項才是真正打在了士族的七寸上。彆看現在這些士族都是法外狂徒的樣子,偷稅漏稅乾了遍還不怕皇帝,那是知道皇帝動士族弊遠大於利,隻要不是碰到太過神經病會發瘋、會拚著江山不要也要殺他們全族的皇帝,士族都不用太懼怕皇權。

皇權和士族本就是互相成就,互相製衡的存在。

但是如果士族傳家的學說學識不再被需要,他們的地位才是真的要動搖了。

“這是你的猜測,還是官家的意思?”

“不管是學生的猜測還是官家的意思,令公隻要看不就知道了嗎?”楊盛說,“民學收納學子進入太學,總歸不是學生能決定的事,若是往後想讀書的人都進民學,那麼最多十年,等到這十年中從私塾出來的學子都考完科舉了,往後的便都是民學出來的學子了。民學不用束脩,也不拘學生天賦如何,人數多少,陛下更是給了諸多優待,令公應當能看到它以後在宣國的地位會是怎樣的吧。”

……確實。

即便是在照州這文人墨客之鄉,進私塾讀書也不是每一個百姓都能夠的,要麼是天賦卓絕,要麼是家中富裕,讀不起書的孩童仍舊比比皆是,正是因此,民學才能在照州建立起來。

這是好事嗎?對於百姓來說是好事,但是對於士族來說卻並非如此。

“不用交束脩,也不拘天賦啊……民學對於百姓來說確實是好事。”崔令公歎息一聲,臉上露出有些疲倦的神色,“那你……官家想怎麼樣呢?”

楊盛見崔令公的神色,也沉默了一瞬。

如果不是身負解決田地問題的職責來到照州,不是以這個視角去看照州的各個士族,單純地隻是作為一個文人來遊坊,那照州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地方,有最多的名士和文人,拜訪聞名宣國的大儒崔令公應該也是一件讓人心情愉悅的事,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在這短短交談中,他能看出崔令公並不是對百姓的艱苦無動於衷,但是偏偏就是因為這一點,楊盛愈發感覺士族的存在是多讓人抗拒。

他自己出身農家,所以看著這些士族更能鮮明認識到布衣與士族的區彆。

士族子弟自小就被教導著以家族為重,這種家族為重嚴重到什麼程度呢?哪怕國家滅亡,戰亂四起,也要把家族放到第一位,隻要家族存留下去,國家興亡跌宕,朝代如何變遷,他們就都還是士族,甚至在亂世的時候為了讓家族興盛下去,一個家族出來的子弟會分彆跟隨不同的主公,確保無論是誰在亂世中贏了,贏的人那一派都有他們家族的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