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 章 穿越中世紀048(2 / 2)

中世紀女領主 三春景 7360 字 6個月前

煤煙等夾裹在玻璃液中,就會分解形成細小卻大量的氣泡。

當然,就算大家不知道煤煙和氣泡的聯係,也能‘樸素’地、自然而然地想到,品質高的燃料對提升玻璃品質有好處。但還是那句話,到底有多大好處,在一個混沌體係裡,是說不大清楚的。而工坊要考慮成本,就不一定能用上最好的煤炭了。

“還

有料窩,大概是因為我們不怎麼做吹製玻璃器,主產玻璃板。往往一次就將不少玻璃液傾倒至壓延機投料口,這恰好是有利於減少氣泡的——吹管反複在一個料窩蘸取玻璃液,也會導致氣泡增多。”

“這也是馬爾科先生說的。”

路易莎猜測,那可能是擾動料窩玻璃液表麵,導致表麵氣體進入了玻璃液中.

“我沒有責怪的意思,隻是有感而發嗯,大家做的都不錯.所以這樣品質的玻璃板,良品率怎麼樣?”路易莎安撫了一句,接著還是問了之前就問過、自己最關心的問題。

馬克西姆一五一十地解釋道:“如果是馬爾科先生親手調玻璃液,十批裡能有三、四批達到這個質量。但其他人來做馬爾科先生的工作,那就說不準了。不過,稍差一點兒的也沒差太遠,不仔細看,看不出多大差彆。”

路易莎卻不認可這一點,她要做銀鏡,那可是奢侈品!為了產量無視瑕疵,那無疑是對自身格調的損害,也是在人為降低彆人仿製的門檻,根本沒必要。

當然,馬克西姆這樣想,她也不奇怪,馬克西姆又不知道她要最好的玻璃板是為了做玻璃鏡。他大概認為,路易莎隻是看不上之前產的玻璃板,覺得得有更好的窗玻璃——就像很多奢靡的大貴族一樣,一定要‘精益求精’,最好是彆人沒有,就自己有。

而如果是這個目的的,他口中提到的‘稍差’的玻璃板,也確實是夠了。

“30%到40%的合格率嗎?”路易莎自言自語了一聲,點點頭:“倒也不是不能接受。不過,隻有一個工匠能做到,還是不太安全。這樣吧,給這位馬爾科先生多配幾個助手,隻要培養出一個就給馬爾科先生一大筆報酬。”

雖然馬爾科真是技術高超,對玻璃內氣泡的理解尤其深入,一來就給工坊的玻璃品質來了一個大提升。但囿於這個時代原材料等的不‘標準’,產出玻璃的氣泡多少,很多時候依舊不可控他能搞出30%到40%合格率,已經讓路易莎非常滿意了。

“培養助手嗎?這恐怕要花一大筆錢。”馬克西姆想了一下說道。

中世紀的師父教徒弟,和華夏古代差不多,藏著掖著,甚至最後還留一手,都是非常常見的。

畢竟,除非是自己的兒子,不然誰也不想行內多一個

搶飯碗的。當然,這說到底還是為了保護自身利益,所以如果一次性補全預期內可能的利益損失,師父們傾囊相授也不是不可能。

“錢不是問題,玻璃工坊的利潤不是很高嗎?直接從上繳利潤中扣除就好了。”路易莎輕飄飄地說。

玻璃工坊名義上是巴爾紮克伯爵的產業,實際卻是她掌控的。

本來利潤中應該上繳一定比例給她,她再轉給伯爵(她合理落下屬於自己一份,也是伯爵默許的),剩下利潤則用於工坊的維持、擴產等等。她不用問過巴爾紮克伯爵,直接做這樣的安排,也是她掌控力,以及和伯爵互信程度真的很高的體現。

也是玻璃鏡作為錢途無限光明的產業,已經在巴爾紮克伯爵那兒掛上號了。拿這個說事,玻璃工坊少上繳一些利潤,伯爵當然不會在意。

如果錢不是問題,那剩下的事就好辦了。按照路易莎的吩咐,玻璃工坊專門辟出了一個小組,分到了一台單獨的玻璃壓延機,單生產高質量玻璃板。而從為他們提供的玻璃液開始,每一環都不計成本!

而且他們產出的玻璃,也是檢測上最嚴格的,隻有最好的才能交付。至於稍差一些的,則和工坊其他窗玻璃一起出廠。隻不過那也是窗玻璃中最優質的,單獨列為一等,賣的價錢最高——即使這個高價,回本都不夠,但好歹回了一點兒血。

為表重視,也為了確定馬克西姆真的沒吹牛,路易莎甚至親自去了一趟玻璃工坊,親眼看過了玻璃生產全過程。

看到玻璃板從輥子傳送帶上出來,她直接上手檢查,確定一切都和馬克西姆說的一樣,這才徹底放鬆下來。

想了想她又吩咐:“可以雇幾個過去做寬片玻璃的工人,這樣製作出的玻璃板已經很完美了,不用像寬片玻璃那樣研磨,但拋光一下還是很有助於品質提升的。而關於拋光玻璃,他們才是專業的。”

其實相比起曆史上的大玻璃鏡,是利用大型金屬滾筒在鐵床上壓平得到的玻璃板,路易莎讓人用相對回轉的輥子壓延,已經好很多了——雖然兩者都屬於玻璃製造中的壓延法,但前者屬平麵壓延,相比起後者輥間壓延,差的不是一點兒半點兒。

最簡單的,平麵壓延很容易導致厚薄不均,這就像是拿一個擀麵杖去滾壓一塊麵團,得到的麵皮肯定也

不能說厚薄完全均勻。

麵皮那點兒不均勻無所謂,用來製作鏡子的玻璃板厚薄不均,問題就大了!

首先玻璃的厚薄是會影響成像的,讓鏡子裡的成像出現變形。另外,反射效果還和厚度有關呢!

鏡子玻璃一直有不能過厚的要求,事實上,路易莎上輩子那會兒,普通玻璃鏡子就沒有厚過半厘米的。而現代社會以前,如17世紀,凡爾賽宮‘鏡廳’出現的時代,鏡廳那樣在當時罕見的‘巨鏡’,厚度也儘量降低到了不足6毫米!

總之,鏡子的厚薄均勻和厚度本身都很重要。而在輥間壓延之下,隻要調整輥子間的距離,輕易就能得到厚薄一致的玻璃板了,而且比平麵壓延十分費力得到的厚度更小——現在生產玻璃鏡板的壓延機,調整輥間間距是5毫米。

這是考慮到鏡麵反射,以及玻璃成型率之後,妥協得到的厚度。嗯,畢竟此時的原料、生產條件等比不上後世,強行搞更薄的壓延玻璃,結果更可能是玻璃本身的質量扛不住應力,後麵自己就爆了,退火也不能完全挽救。

或者就算不爆,以此時玻璃的質量,太薄也會不好運輸,可能一點兒磕碰、震動就碎了。

除了厚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