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自己在路上撿到了錢,這豬肉是用自己撿到的錢買的?
倒也不是不行,但這年頭大家都不富裕,林建國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借了彆人的東西要還、撿到的東西要歸還失主,如果被母親得知自己撿到了錢非但沒有歸還給失主,反而買肉吃了,一頓打那是絕對少不了的。
到這裡,又有讀者心生疑問了:1981年,買肉不是要用肉票麼?怎麼你小子撿到了錢就隻能能買肉?
這話當然沒錯,但昨晚,林鴻飛通過對林建國記憶的消化,發現今年年初的時候買東西還要票,到了初夏那會兒,在本村的供銷社以及公社大集上買東西就不怎麼要票了,比如糧食、肥皂、肉、布、糖、煙之類的東西,都不再需要對應的票。
這個情況引起了林鴻飛極大的好奇,畢竟我們在初中的政治課上就學過,說政務院在1983年發文宣布取消票證,此後,各種票證陸續退出了曆史舞台,到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票證終於結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曆程,它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製逐步確立。
而作為網文作者,林鴻飛也沒少看其他作者寫的小說,在看一些穿越到80年代初期的文章的時候,都說需要票,怎麼魯南地區這邊到了81年年中就不再需要票了?
後來林鴻飛結合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仔細思考了一下,明白了:到底是國家在1983年的時候一聲令下,說“取消票證!”,所以市場上就不需要票證了呢?還是其實到了這會兒,社會上的物資其實已經豐富到了一定程度,不再需要票證,票證的存在已經進入了可有可無、名存實亡的境地,這才取消的?
毫無疑問當然是後者。
而魯省作為國內經濟相對發達的沿海省份,市麵上物資相對充沛的時間肯定比其他經濟相對落後的省份早了點兒,所以大致的情況就是早在1981年年中的時候,魯省這邊……至少是魯南地區的一些農村地區,很多商品都已經取消了票證,隻憑現金就可以購買,而城裡以及一些經濟相對沒有那麼發達的省份,則到了1983年才陸陸續續取消了票證製度。
當然,鑒於林建國同誌最遠也就去過本公社的衛生院,兜裡的錢最多也沒超過5毛,也就不清楚現在買自行車、買收音機等這類工業產品以及電器還要不要用票,所以林鴻飛對於魯南地區這邊到底有多少種商品取消了票證、城裡是否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