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楊正山走出皇城,也就意味著朝堂上的皇位之爭拉下了帷幕。
不過翌日早朝,楊正山也終於見到了這一場鬨劇的最終結局。
身為新晉的靖安侯,楊正山也有上朝的資格。
早朝之上,承平帝連宣三道聖旨。
第一道聖旨,廢除太子之位,冊封為安王,就藩與南雲潞安府,且即日出京就藩。
此旨一出,也就意味著太子徹底失去了爭奪皇位的資格,就藩於南雲潞安府也代表著他失去了所有翻盤的可能。
南雲省乃是大榮的南疆,而潞安府更是大榮南方的邊陲之地。
就藩於南雲潞安府,與發配邊疆沒有什麼兩樣。
第二道聖旨則是恭王就藩,與太子,不,現在是安王,與安王不同,承平帝對於恭王的責罰並不重,隻是讓其就藩,並無責罰之意。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承平帝對於皇子之間的爭鬥並不忌諱,他不討厭皇子為爭奪皇位使用各種手段,但是他討厭無能的人。
太子是因為無能被貶,恭王則是因為太過莽撞失去了繼承皇位的機會。
最後一道聖旨則是冊封誠王為太子,沒有任何遮掩,也沒有任何避諱的意思,承平帝當朝直接冊封誠王為太子。
當第三道聖旨宣讀完成後,誠王立即出列上前謝恩。
看著神采奕奕,麵容莊重的誠王,楊正山嘖嘖稱奇。
同樣是對抗太子,恭王卻落了個就藩的結果,而誠王卻贏得太子之位,這其中必然有眾人不知道的事情。
不隻是楊正山,滿朝文武都感到驚奇。
其實誠王獲勝是有跡可循的。
首先自始至終承平帝就對太子不滿,不然他也不會讓太子監國的時候,又讓恭王和誠王臨朝觀政。
如果他真的滿意太子,自然沒有必要搞出這些事情來。
承平帝這次裝病修養,其實就是對太子的考驗,可惜太子沒有通過考驗。
監國初期,太子昏招頻出,不顧國事,一心隻想與恭王和誠王爭取,這顯然不是一個為君者該有的胸懷。
而之後,太子又逼得恭王和誠王不得不棋出險招,衝擊宮禁,太子沒有穩住朝堂的局勢,反而讓朝堂的局勢越來越惡化。
如此這般,承平帝自然對太子更不滿意了。
其次誠王在這場爭鬥中一直都顯得很有分寸,他做的最多的就是推波助瀾,拿著恭王當槍使。
恭王在山河樓懸賞楊正山,是他出的主意。
恭王要衝擊宮禁,他就讓人打開了京都外城的宣平門。
所以他是恭王的幫凶,但卻從未親自下場。
一切都是恭王做的,而他卻可以抽身在外。
表麵玩世不恭,實際上是一肚子壞水。
可承平帝就喜歡這樣的誠王。
最後則是他最終沒有讓月如姑娘下手。
其實月如姑娘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代號。
恭王以為月如姑娘是太子的貼身婢女,太子也知道身邊的婢女是誠王的人。
然而他們並不知道月如姑娘是四個人的代號,包含一個婢女,一個太監,兩個侍衛,全部都是太子身邊的人。
那個婢女隻是明麵上的刀,真正的殺手鐧其實是哪個太監。
這道殺手鐧,誠王早在十年前就埋下了。
如果他想謀害太子,太子根本躲不過去。
但他最終選擇了放棄。
不是因為兄弟情義,而是因為承平帝不希望看到他們兄弟相殘。
誠王很了解承平帝的性格,承平帝能夠容忍他們在朝堂上爭鬥,但絕對不會容忍他們兄弟之間痛下殺手。
正是因為看清了這一點,他才選擇了放棄。
不過這其中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也是誠王獲勝的關鍵。
那就是誠王於昨日就將太子和恭王的計劃上奏給承平帝了。
他自然沒有見到承平帝,但是這不妨礙他將奏折遞到承平帝麵前。
太子想在封侯大典之上,借懸賞楊正山之事,治恭王和誠王的罪。
恭王向趁著封侯大典的機會舉兵衝擊宮禁。
這些誠王早就一清二楚,並且提前向承平帝稟報。
而承平帝最喜歡恭順的人,這件事算是擊中了承平帝的軟肋,讓承平帝對誠王更加滿意。
因此誠王成為了最後的贏家。
三道聖旨宣布,滿朝文武都明白皇子之爭徹底結束了,不過這不代表此事就結束了
。
隨後幾天,朝堂上文武百官多有貶謫和治罪。
武信侯論罪當斬,奪爵抄家。
昌國公降為二等國公,世子孫繼宗教子不嚴,剝奪世子之位,昌國公府嫡次子孫繼業授封為世子。
宣平侯張敖因縱容敢勇營將士從宣平門入城,罷免果勇營提督之職。
不過張敖是誠王的人,現在雖然被免職了,但所有人都明白張敖的前途一片光明。
敢勇營的一眾武官或被罷免或被免職。
除此之外,朝堂上還有二十餘位文武大臣受到牽連,被貶謫出京。
不過這些都跟楊正山沒有關係,楊正山唯一關注的就是靖遠侯蘇乾的處罰。
可惜這次靖遠侯蘇乾牽扯不深,對於他的處罰也僅僅隻是罰俸。
當然,現在的蘇乾也不過隻是一個閒散侯爺,靖遠侯府的衰落已經是無法改變了。
相比之下,楊正山這位靖安侯卻成了京都的新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