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瑞書開口說道:“陛下,可否讓秘武衛幫忙?”
延平帝微微搖頭,“平遠不是秘武衛監控的重點,他們隻能幫你們提供一些證據,幫不上太多的忙!”
秘武衛也不是萬能的。
秘武衛監控的重點在京都,在邊鎮。雖然各州各府都有秘武衛的影子,但秘武衛並不會對地方上的官員重點監控。
如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等,也隻是安插幾個人手監控而已。
至於知府知州之類的官員,根本不值得秘武衛監控。
延平帝考慮了片刻,才又說道:“你們先去查案吧,朕會與內閣商議,安排一位總督去遼東負責賑災事宜!”
案子要查,災情也要賑濟。
比起賑災來,查案反而是次要的。
“老臣遵旨!”衛榮和閆瑞書領命後離開了書房。
而等他們離開後,延平帝又拿出來楊正山的信件。
楊正山朝堂增設皇商司的提議,延平帝覺得很不錯。
不過比起楊正山來,延平帝想的還要深遠,延平帝不止想將玻璃產業納入皇商司的管轄,還想將鹽鐵買賣納入皇商司的管轄。
特彆是鹽業,大榮的鹽業早已糜爛不堪,明明應該是朝堂最賺錢的行業,如今卻隻能為朝堂提供少量的鹽稅。
如果沒有對比的話,延平帝還不會這麼快關注到鹽業買賣,可是遼東鹽運使司的情況讓他不得不對整個大榮的鹽業產生了質疑。
原因很簡單,遼東的鹽價是整個大榮最低的,但遼東的鹽稅卻是整個大榮最多的。
之所以會如此,還是因為當初遼東鹽運使司的貪腐案,一場大案,掃除了大量的貪官和鹽商,再加上這些年鄭曉執掌遼東鹽運使司,讓遼東鹽運使司一直保持著一個相對廉潔的環境。
這才讓遼東鹽運使司的鹽稅不斷增加。
延平帝在了解了遼東鹽運使司之後,也對其他地方的鹽業動了心思。
而現在楊正山提議的增設皇商司,似乎也可以用來管理鹽業。
不過這件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徐徐圖之才行。
延平帝沉思了片刻,對南盛說道:“讓人將上麵皇商司的內容抄錄幾分,等下朕有用!”
皇商司的設立還要先於內閣通通氣才行,至於將鹽業納入皇商司的管理,短時間肯定是不用想。
治大國如烹小鮮!
如今延平帝已經明白治國的不易。
南盛上前接過信件,說道:“陛下,皇城內的眼線已經清理的差不多了,要不要繼續深挖?”
“不必了,以後禦前的人手慎重一些。”延平帝不在意的擺擺手。
眼線,自然就是朝堂上各方勢力埋在皇城內的眼線。
自南盛提督皇衛司之後,就開始大肆搜查皇城內的太監和宮女,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抓捕的太監和宮女就多達四百人。
“喏!”南盛應道。
“對了,有沒有靖安侯的人?”延平帝突然問道。
南盛眼眸微轉,卻是低下頭,說道:“沒有。”
“真沒有?”延平帝詫異。
“老奴不敢欺瞞陛下!”南盛低著頭說道。
延平帝滿意的點點頭,也不知道是對南盛的態度滿意,還是對楊正山沒有在皇城內安插人手感到滿意。
南盛確實沒有查到楊正山的人手,不然他是絕對不會隱瞞不報的。
至於為何沒有查到楊正山的人手,其實很簡單,武錚在皇城內拉攏的人手並不是太監和宮娥,而是值守宮禁的將士。
畢竟楊正山要的不是監控延平帝,也不是打聽什麼隱秘的消息,隻是打聽朝堂上消息而已。
朝堂上的消息說隱秘也隱秘,一般人根本接觸不到,但你要是密不通風,那也是不可能,每日早朝結束,各種消息都會從皇城內傳出去。
打聽這些消息根本不用在禦前,隻要在皇城內都能多多少少的聽到一些。
甚至不需要多高的地位,一些普通的將士都能知道。
平日裡不出任務的時候,親軍的將士們在營房中瞎聊都能把朝堂上發生的事情給你捋一遍。
有些八卦的甚至對後宮的事情都說的頭頭是道。
簡單來說,親軍的將士們就跟村頭的大媽沒啥區彆,對皇城內消息的收集能力堪稱強大。
武錚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才主動結交了很多親軍的將士。
南盛也查過親軍的將士,不過他的重點放在了那些中高層的武官身上,根本不會查一群普通的將士。
所以這一次楊正山很幸運的躲過了一劫。
……
因為延平帝對遼東旱情的重視,這一次朝堂的動作還算快速。
七月初三,刑部和大理寺的聯合派遣人手前往平遠省查辦趙雲星被殺一案和官商勾結一案。
七月初六,經過朝議之後,命光祿寺少卿兼平遠道禦史鐘華民前往平遠勘察災情。
命戶部右侍郎羅仁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總督遼東賑災事務。
又命太倉調撥銀三十萬兩,糧一百萬石賑濟遼東大旱。
重山關,楊正山收到這些消息之後,不由的長長的吐出一口氣來。
雖然朝堂用來賑災的錢糧不多,但隻要朝堂重視遼東的旱災,那對遼東的百姓就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朝堂賑災的錢糧其實隻是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各府各州各縣的官倉,隻要朝堂願意賑災,那各地官府就能動用官倉來賑濟災民,這才是賑災的關鍵。
否則隻靠朝堂從京都的太倉運糧來遼東,那等糧食運過來,遼東的百姓估計也餓死大半了。
既然朝堂已經開始賑災,那重山鎮這邊也該做好接受難民的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