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現在連禦氣都還沒有達到,更不要說入微了。
楊正山看了看外麵的天色,剛才他看書太入神了,不知不覺間居然已經過去了好幾個時辰,現在已經臨近黃昏,也難怪王書會來打斷他。
楊正山問道:“如果本侯想抄錄一些修煉心得,該如何做?”
王書笑道:“侯爺需要哪些修煉心得,直接告訴咱家即可,咱家會讓藏功閣的小的們幫侯爺抄錄!”
楊正山嗬嗬一笑,這服務還是很周到的。不但可以隨意瀏覽,還有人幫忙抄錄。
“時辰不早了,本侯就先告辭了,明日本侯再來!”楊正山說道。
“侯爺慢走!”王書將他送出藏功閣。
隨後幾天楊正山每天都來藏功閣,每天都會在藏功閣呆上三四個時辰,他將乙木長春功的修煉心得全部翻閱了一遍,同時還選擇了一些對自己有用的修煉心得抄錄了下來。
不隻是與乙木長春功有關的修煉心得,他還看了很多其他功法的修煉心得。
比如斂息之術,他也在藏功閣中找到了,也讓人抄錄了一些修煉心得。
時間慢慢的來到了四月中旬,距離楊正山領到先天令已經過去八天了。
這天楊正山從藏功閣回府後,吳海就過來稟報道:“侯爺,今日都知監的奉禦太監過來通知,請侯爺明日上朝!”
“上朝?”楊正山問道:“來人可有說其他的事情?”
奉禦太監就是禦前負責奉召覲見的太監,皇帝要見什麼人,就由奉禦太監去請。
自來京之後,楊正山還從未上過朝。
不是說他不能去上朝,而是他懶得去。
他一個閒職去上朝做什麼?
“沒有,來人隻說請侯爺去上朝,彆誤了時辰!”吳海回道。
楊正山想了想,估計是南盛的事情有結果了。
“那你準備一下吧,到時候彆誤了時辰!”
大榮的早朝並不是天天召開,而是五天一次,即逢五逢十才會召開。
早朝卯時開始,官員們差不多要在寅時入皇城,早朝結束,官員們還能回去睡個回籠覺。
楊正山不願意去上朝,就是因為這時辰太早了。
喵的,三點就起來去皇城,五點就開會,就算是牛馬也不能這麼禍害。
……
四月十五。
半夜,楊正山就起床換上了常服,頭戴烏紗帽、身穿大紅色團領衫、腰跨金飾玉帶,胸前繡著麒麟。
穿上衣服,楊正山抹黑騎馬前往皇城,身邊還跟著四個親隨。
他是不能騎馬入皇城的,等他入了皇城,親隨會將他的馬牽到左軍都督府,親隨們也可以在左軍都督府休息。
做官十多年,楊正山還是第一次上朝,之前他就算是封侯也沒有上早朝,隻是跟著蹭了個臨時開辦的朝議。
進了午門之後,文武百官侯朝等待,三五成群的站在一起閒聊著。
楊正山找到了常平侯,四月份的京都,淩晨還有涼颼颼的,梁儲雙手插在袖子裡,靠在牆邊。
“知不知道今天要朝議什麼事?”楊正山湊過去,問道。
常平侯微微搖頭,“不清楚,可能跟南盛的事有關,不過南盛的事情應該不會拿到朝堂上商議!”
南盛的事情雖然牽扯甚大,但實際上跟朝堂的關係不大。
如秘武衛、親軍十二衛,禁軍十二營,這些都是獨立在朝堂之外的軍衛。
所以彆看南盛的事情鬨得不小,但對朝堂的影響並不大。
楊正山想了想,又問道:“你能不能幫我向你們家的老爺子引薦一下。”
“老爺子!”梁儲微愣,隨即苦笑道:“你是說我祖父!引薦不了!”
“為何?”楊正山不滿的看著他。
咱們可是姻親,隻是引薦一下而已,這都不幫忙。
梁儲無奈的笑了笑,“我已經兩年沒有見到祖父,他老人家不知道跑哪去了!”
“呃!丟了!”楊正山一連錯愕。
“不是丟了!”梁儲滿頭黑線,什麼叫丟了,一個活了一百多歲的先天武者還能丟了?
“那去哪裡了?”楊正山還想向這位請教一下呢。
他在藏功閣抄錄的修煉心得已經差不多夠了,接下來的日子他就要找一些前輩請教一下,安雨行那邊可以去請教,常平侯府的那位他也想請教請教。
“祖父他老人家最喜歡去萬山嶺,經常三五年不歸家,所以你讓我找他,我也找不到!”梁儲很頭疼的說道。
萬山嶺是一條橫跨整個大榮的山脈,西起大榮西北的肅州鎮,中經隴西、隴原、山河南部、江南北部,直至大榮的東部海岸。
整條萬山嶺擁有山巒無數,且跨域大榮的西北、中部和東部區域,其中生長的天材地寶不計其數,可以說萬山嶺就是大榮最大的寶庫之一,為大榮的武者提供了無數的修煉資源。
而除了萬山嶺之外,大榮西南的九江山脈也是大榮的寶庫。
不過九江山脈距離京都比較遠,萬山嶺就在京都南方,從京都出發,往南三百裡,即可進入萬山嶺之中。
常平侯府的這位老祖喜歡往萬山嶺跑也是能理解了。
楊正山與梁儲瞎扯了一會,就聽到啪啪啪的鞭聲響起,文武百官連忙排隊進入奉天門,前往太極殿。
延平帝打著哈欠接受百官朝拜。
緊接著早朝開始。
首先出列奏事的是戶部尚書孫文鑒,“啟稟陛下,遼東大旱今年得以緩解,山河、薊州等地已將受災的百姓送回遼東,平遠布政司請戶部撥糧八十萬石擁有賑濟災民!”
“準!”延平帝隨意的說道。
孫文鑒繼續說道:“平遠布政司還請免征今年稅糧十五萬石,稅銀十萬兩!”
“準!”
“陛下聖明!”孫文鑒退回隊列。
遼東的旱災今年已經結束了,從今年三月份開始,山河省和薊州就開始遣返難民,但是現在就算是難民回去了,依然是缺少糧食,朝堂隻能撥糧賑濟。
經此一難,遼東估計需要十年的時間才能緩過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天災最是無情,一場大旱就讓數百萬人死於非命,再加上楊正山將百萬難民安置在重山鎮,這讓遼東的人口近乎於減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