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6章 以鹽冒幣(2 / 2)

魔改大唐 麻煩 3682 字 8個月前

經宮司檢驗無毒後,因為著實是精致味美,李大大也忍不住當作賞賜,分賞給宮中諸人。

連他這個皇帝也對這種精致的“大羅玉寶”喜愛無比,也難怪會在長安城中大行其道,備受權貴追捧了。

實在是這東西看起來精致美麗,吃起來味道鹹鮮,用起來也異常的方便快捷……這東西的重量精確的嚇人,說一百枚就是一合,就是一百枚一合,絲毫不差!

再加上價值直接與市間鹽價掛鉤,“玉、青、赤、墨”四種不同品質的鹽幣,互相之間的兌換價格很是清楚,十分便利那些苦於銅錢布帛沉重,攜帶起來不便的大戶人群使用。

僅一枚玉寶就值錢一貫,這可比扛著一串七八斤重的銅錢壓的腰疼可要方便多了,以至於在權貴間都已經炒到了一千四五百錢還供不應求。

也不知道究竟是那家高人,能不嫌繁瑣的煉製出如此精美的鹽幣?

之前運來的數十石鹽晶折合鹽幣三百餘萬枚,不但稍稍緩解了坊間無鹽的窘況,而且還極大便利了市麵上的買賣交易。

這種明顯是模仿開元通寶鑄就的鹽幣,實際上已經觸犯了不得私鑄錢幣的唐律,一旦叫他發現……自然是不吝賞賜!

皇帝陛下也很無奈,大唐施行錢帛兼行,規定交易貨價超過十貫者,須得用布帛支付,但民間百姓用布帛者多,使錢幣者少,更是有“不知錢”的說法。

這都是因為鑄幣艱難,代價還極為高昂,能流入民間的錢幣數量,遠不足以供百姓使用。

再加上哪怕從武德年間起鑄發開元通寶,但受到時局混亂的影響幣值始終動蕩不安,民間對錢幣的信任不足。

百姓寧可用絹帛布匹、粟黍糧穀等保值物以物易物,也不願持有不知道什麼時候就一錢不值的銅錢。

所以鹽幣這種既具有絹帛、糧食等保值物的特性,又具備錢幣兌換、流通特性,其本身又是百姓生活必需品,度量還很精確的“貨幣”一出現在市場之中,立刻就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歡迎。

特彆是在目前鹽荒的狀態中,獲得鹽幣的百姓最不濟還能將此鹽幣當鹽吃,算起來怎麼都不會虧。

所以“大羅鹽寶”的出現,看似觸犯了不得私鑄錢幣的唐律,威脅到了朝廷的權威。

但實際上,它一沒有囤積居奇哄抬物價,僅僅隻是隨行就市而已。

二也沒有私鑄錢幣,僅僅隻是作為鹽來“以物易物”而已,度量精確隻是為了買賣和兌換方便而已……唐律可沒規定說,鹽塊不能製作的大小太一致,也不能製作成錢幣的形狀吧?

人家鹽販並未觸犯任何一條唐律,還緩解了鹽荒,便利了民間買賣,憑什麼拿人問罪?

所以說,大唐皇帝陛下也隻能捏著鼻子,認了這幫鹽販“以鹽冒幣”的行為,為了緩解鹽荒還不得不對他們大加讚賞,鼓勵其販鹽救市的義舉!

說實話,李大大對這幫鹽販子賣個鹽,還製作的這麼精良難以仿製的行為感到外腎抽痛,你們有把鹽晶雕琢成一枚枚鹽幣的功夫,多製點鹽出來緩解鹽荒不行麼?

也沒見他們製作的精良一些,就賣的更貴一些啊?這幫人到底是圖的什麼呢?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