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乘車者,對無極帝君此次派出迎客的車輦驚訝。
看到各種造型的“天工車”,行駛在長安城中的百姓們,也同樣驚訝無比。
類似的車輛他們之前看到過一次,就是無極帝君入長安時搭乘的那輛仙輦,後轉贈給了當今陛下使用。
現如今所見的這些車輦雖不如陛下那輛龍輦華貴,卻也能看得出同樣出自之手。
華夏的馬車自古都是雙輪,這樣才便於在車轍之中轉向,而天工車卻是四輪,轉向起來一樣輕巧靈便。
何為“車轍”?
車轍就是車輛駛過後,在路麵上留下的壓痕。
所謂的“車同軌,書同文”中的“軌”,指得就是要求馬車兩個輪子之間的間距都改為六尺。
這樣才能讓所有的馬車,都能在同一道車轍之中行駛,避免將路麵碾壓的亂七八糟,到處都是溝溝坎坎深槽。
所以說,古代的馬車都是行走在兩道平行的槽子裡的,這應該算得上是最早的“軌道車”了吧?
古代可沒有水泥或泊油路麵,哪怕是長安這樣的京師帝都,道路同樣是泥土的。
無非是用黃泥夯實後鋪上一層細沙來防塵,這樣的道路使用的過久之後,下雨之後的場麵可想而之。
鋪上石板,倒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想將所有的路麵全都鋪上石板,知道工程有多大,耗費有多高麼?
以古代的加工能力,想要從大塊岩石上取下厚薄一致的平整石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靠石匠一點一點的鑿出來之後再進行打磨才能成型。
所以哪怕是大戶人家,頂多也就是在自家門前和院落裡鋪上幾塊做踏腳之用,就已經算得上是很講究了,想用石板鋪滿全城就不用指望了。
而“天工車”卻不用行走在車轍裡。
因為天工車的車輪寬為一尺,四輪著地不但提升了馬車的承載力,同時也減輕了對地麵的壓力。
再加上減震彈簧、轉向裝置和軸承的運用,大幅度的減輕了對拉車牲口的負擔,車輛能夠運輸更多、更重的貨物。
同時因為顛簸感的減輕,拉車的牲口輕鬆,乘坐的人也舒服,還不會因為顛簸損壞運輸的易損貨物,可謂是一舉多得。
原本這樣的車輦,隻有皇帝陛下那輛龍輦,大家私下裡羨慕一番也就算了,誰還能弄一輛龍輦回來自己享受不成,那不跟在家偷偷穿龍袍一個下場麼?
可現在,代表無極帝君的,卻公然派出了各種款式的天工車輦迎接賓客,是不是意味著這種四輪馬車在天工門已經可以量產了?
已經對天工產品形成了一種追捧心理的人們,不又開始動起了心思,琢磨著是不是托托關係,打聽一下這種天工馬車的價錢,自己也好定製上一輛來享受享受。
其實這種“簡陋”的天工車,在無極門內部早就已經普及了。
畢竟這些由畜力驅動的四輪馬車除了軸承之外,連轉向裝置和減震彈簧都算不上什麼太具有技術含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