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非是用或者乾脆用,告訴竹子汲取水分注入竹筒就是了,都不用白玉琦多費心的,人家竹子自己就搞定了。
這個方法還是白玉琦之前在係統搜索中查詢釀酒資料的時候。
意外發現竹子的生長環境,和釀製果酒所需的環境很接近,突發奇想之下才產生的。
釀製果酒隻需要一個星期到半個月左右,灌裝進竹筒內後進行二次發酵倒是需要兩到三個月時間才能成酒,想要真正的陳釀卻需要長達兩年時間的孕育。
因為掌握著這種快速催生法術,以及這種快速催化法術。
倒是可以將釀製過程壓縮到一個非常短的時間,但是那樣釀製出來的酒缺少了時間的沉澱,顯然是沒有靈魂的……
所以白玉琦吩咐的釀酒師學徒們,特地釀製出了一批“特供”準備留著自己喝之外。
那些被大批量生產出來,經過快速催生催化的果酒,就被投入了大羅天市的高檔消費市場,用來坑那些狗大戶的錢。
反正這幫古代的狗大戶也沒喝過什麼好酒,那些沒有靈魂的竹釀果酒足夠用來糊弄他們了。
而且看上去效果還相當的不錯,一筒一鬥裝“無魂”竹釀果酒,足以在大羅天市中賣出上百貫錢的天價來。
你還彆嫌貴,這可是限量發售的“仙酒”!
無權無勢窮的就剩下錢的狗大戶,有錢都不一定有資格能買得到!
唐代的“鬥”,分“大鬥”和“小鬥”,大鬥相當於6000毫升左右,小鬥則相當於2000毫升左右。
一般來說買賣貨物時,價格昂貴的貴重物品,通常會用小鬥來進行計量。
酒可比糧食貴,以古代的釀酒工藝,四五斤米才能出一斤酒。
所以在古代糧食緊張的時候,官府通常都會采取“禁酒”的手段,來防止大量糧食被用來釀酒。
撇開那些濁酒、白酒之類的便宜劣質酒不提,檔次稍微好一點的精釀名酒價錢可都不便宜。
李白說過“金樽清酒鬥十千”,王維也說過“新豐美酒鬥十千”,也就是說一鬥新豐酒、阿婆清這一類的名酒、好酒,就要賣到十貫錢左右。
而李白那時候的糧價才多少?
《通典.食貨誌》中提到:“開元十三年,鬥米十五錢”。
“開元”是一百年後唐玄宗李隆基時的年號,在那個“鬥米十五錢”的開元盛世,一鬥酒都要賣到十貫錢,酒米差價高達666倍,更何況是現在這個“鬥米值絹一匹”的貞觀元年了。
考慮到工藝價值、品牌效應、年景情況、通貨膨脹之類的問題。
貞觀年間的一鬥“阿婆清”,雖然不可能賣出666鬥米,也就是兩百多貫錢的天價來。
可是在這個官方禁酒囤糧的時節,物以稀為貴的賣出幾十貫一點問題都沒有。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