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民族為了抵禦外敵,各朝各代或多或少都在經營河西走廊這個咽喉之地,其中以漢代為最。
作為西域通往中原的必經關隘,玉門關和陽關之間修建了大量的軍事建築,隻不過隨著時間的過去,大多都被歲月侵蝕的殘破不堪了。
再加上所處之地乾旱少雨的自然環境,地質又大多是沙土和礫石。
不要說大塊的堅硬岩石了,連粘著性好,可以用來建造夯土牆的黃土都十分稀少。
這越發給建造防禦設施帶來了巨大的難度,自然不用指望城牆能夠有多麼雄偉,有一道可以稍稍阻攔遊牧民族騎兵長驅而入的土壩子就已經不錯了。
大唐瓦解東西突厥勢力之後,就將邊防向西推進,在敦煌一帶的玉門關、陽關分彆駐紮五千戰兵。
同時,為了攻略吐穀渾、黨項、吐蕃等地,傭兵公會還在這裡設立了敦煌分部,跟雲中城和圓樓鎮的鎮北分部,一西一北遙相呼應,所以這裡還流動著大量的傭兵戰力。
如此一來,原本就相對惡劣的居住環境就越發窘迫,不少傭兵團隊隻能搭建臨時的帳篷營區,引起了不少怨聲載道的抱怨。
但抱怨歸抱怨,大家也能理解大唐版圖擴張過快,人力不足導致基礎建設跟不上的難處。
人家基建軍團已經在拚命的修了,可工程不是一天能乾完的,總得有個循序漸進向外擴建的過程,他們還能怎麼辦?隻能是咬咬牙,艱苦堅持下去囉。
這一次外敵入侵,原本趕赴朝鮮半島的唐軍和輔兵軍團,都在東兵西調之中。
一旦大軍抵達,相信玉門關、陽關一線的城防,將會獲得一次翻天覆地般的提升。
但是隱約覺得這支西域入侵軍隊有些古怪的白玉琦。
擔心轉移緩慢的大部隊就算趕到了也來不及修築防禦,所以打算親自出手先完成基礎建設再說。
跟上一次趕赴北疆,在奧能真空環境下還得節約法力不同。
獲得了燃素結晶又連升兩階的白玉琦,可謂是鳥槍換炮實力大進,自然不用再摳摳嗦嗦的。
隨著白玉琦登上玉門關的烽火台,太歲化身從他身上分離出來,並開始不斷分裂。
無數的人影唰唰唰的閃現並消失,沿著玉門關防線向外蔓延,每隔十裡都出現了一名白渦化身。
!
隻見原本夯土板築的土牆和礫石堆砌的城池,像熱鍋上的黃油一樣融化,化作軟泥流淌開來。
無論是沙子、礫石還是戈壁,都被轉化成了一條寬約五裡的粘土帶。
然後下一刻,這些粘性極高、可塑性極強的泥土,在轟鳴聲中拔地而起。
在無數邊關守軍震驚的注視下,化作一道高約十丈、寬約六丈六尺,綿延數百裡的雄偉長城!
!
不僅僅是高聳的城牆,每隔10公裡設立一座附帶內外甕城的中型衛城,每隔一千米還有一座被梅花塢堡拱衛的小型堡壘,這些防禦建築就像是一串鋼澆鐵鑄的鎖鏈,鐵鎖橫江一般鎖死了整個河西走廊!
白玉琦聯合太歲化身一起出手,自然不可能僅僅隻是修築城牆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