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如何是好?
如何既募兵,又少給朝廷增加糧餉負擔呢。
朱平安皺著眉頭,沉思了良久,怎麼也想不到一個兩全其美的答案。
“這該怎麼做呢?”朱平安自言自語,在宣紙上寫了“衛所”和“募兵”還有“糧餉”三個詞語,一遍又一遍的看著這三個詞語,沉思了起來。
一遍又一遍
一遍又一遍
忽地,一道靈光閃過了朱平安的腦海,朱平安連忙拿筆在宣紙上記了下來,在“募兵”和“衛所”兩個詞語上畫了一條線,將它們連了起來。
既然衛所不堪,必須要募兵,那為何不根據募兵的數量,來相應減少衛所軍戶呢,反正衛所現在又不堪一用,將他們由軍戶轉化為普通百姓,將一部分屯田轉化為普通農田,讓這些軍戶轉民戶來耕種這些土地,繳納的賦稅來彌補募兵的糧餉。
雖然,現在衛所製度下,軍戶也要納糧,比例甚至達到一半之多,但是由於衛所的腐敗,軍戶納的糧大都進入到軍官的口袋了,軍戶也成了衛所軍官的奴隸。
還不如朝廷下令,直接將相應的軍戶轉為民戶呢,省的他們被衛所軍官盤剝。
至於一個募兵得多少軍轉民?
當然是兩者的比例越小,老百姓負擔越輕;按照古代生產力估算,大概需要二十來個老百姓來養一個士兵,這樣的比例老百姓的才不至於揭竿而起。
也就是說,募兵一個,衛所可以轉二十個軍戶為普通民戶,並轉相應的軍屯為民田,用他們的賦稅、雜役來養募兵,以減輕朝廷的財政壓力,同時也減輕普通老百姓的賦稅壓力。
不是要取消衛所製度,而是衛所和募兵相結合,調整二者的比例和結構。
朱平安越想越覺的這個想法值的研究。
不過,明朝衛所製度規定,軍戶要想轉為民戶,必須要皇帝的特彆恩賜才行。
如何獲得皇帝的特彆恩賜?
在宣德年間,明朝頒布了《軍政條例》,規定“故軍戶下,止有人一丁,充生員,起解兵部,奏請翰林院考試,如有成效,照例開豁軍伍。若無成效,仍發充軍。”
朱平安可沒有將軍戶轉化為民戶的權力。
於是,朱平安重新鋪了一張宣紙,將自己的想法詳細的寫在了宣紙上。
“微臣惶恐,關於募兵不成熟之見,還請聖上恕罪”
最後,朱平安在後麵增加了一句話,臣請募兵八千,以剿滅浙江境內的倭寇。
核對無誤後,朱平安抄寫在密折上,密封好,交給了劉大槍,讓他帶人交到西苑。
算算時間,劉牧等人也在回來的路上了。
翌日,劉大槍他們剛出發,朱平安以浙江巡撫的名義出了一份公文,令劉大刀再度赴義烏募兵八千,不,是募集青壯,並令金華府上下配合。
這八千人也不全是在義烏募兵,義烏縣相鄰的東陽縣、永康縣、武義縣都是募兵範圍。如果全在義烏募兵的話,募集這麼多人,對義烏的民生影響太大了。
當然,這也不是朱平安先斬後奏。
朱平安的這次名義上不是募兵,而是募集青壯,等到旨意下來後,再將他們轉為兵。
隻是提前把工作作在前麵而已。
嘉靖帝不一定會同意募兵與衛所相結合,調整比例,轉軍戶為民戶的建議,但一定會同意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