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何故先降?(2 / 2)

光祿大夫譙周回道“不可,南中七郡乃蠻夷之地,皆是些反複之人,平日裡無交往,無恩惠,投之必成大禍。”

又有一官上奏“蜀吳既是同盟,不遠有吳國三路大軍伐魏,一支在沔水,或可投之。”

譙周又回道“笑話!自古以來,可有寄他國為天子者?”

“臣料魏可以吞吳,而吳不可吞魏,此時若是投吳,此乃一辱,若他日魏吞吳,陛下再向魏稱臣,此乃二番之辱也。”

劉禪忙問“那按允南的意思?”

譙周撫須,忽地下跪,隻聽他道“不如不投吳而降魏。魏必裂土以封陛下,則上能自守宗廟,下可以保安黎民。願陛下思之。”

冰冷的話語在殿中回響,兩個字不停地在眾人的耳邊打著轉。

“降魏。。。”

“降魏。。。”

殿中文武百官噤若寒蟬。

有人勃然變色“譙周!莫非汝早已跟魏人串通!”

譙周不理,複諫言“望陛下思之。”

劉禪猶豫,正欲出降。

忽從屏風後轉出一人,厲聲而罵周,道“偷生腐儒,豈可妄議社稷大事!自古安有降天子哉!”

滿朝文武皆驚,劉禪定眼望去,來者乃是自己的第五個兒子,北地王劉諶。

他忽地感到無名火起,或許潛意識裡兒子和自己在此刻的對比深深刺傷了他,他猛地一拍桌,罵道“今大臣皆議當降,唯獨汝要仗血氣之勇,欲令滿城流血耶?”

劉諶下跪,急道“成都之兵,尚有十萬,薑維全師皆在劍閣,豈可輕信這腐儒之言,輕廢先帝之基業!”

劉禪訓斥道“汝一小兒,豈知天時!今大軍壓境,禍敗將至,豈可為不可為之事,歸降乃順應天時,錯不在吾!”

劉諶仰頭哭曰“就算到了山窮水儘的地步,也該父子君臣拚死一戰,同死社稷!在黃泉之下才有麵目麵見先帝,奈何降乎!”

劉禪閉眼搖頭,揮手示意近衛,將劉諶拉出去。

“父皇!孩兒劉諶,寧死不降!”

“拖出去,拖出去!”

譙周隻低頭,看不出情緒的變化,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以一州之力主動出擊,代價就是民皆菜色,想與曹魏司馬氏抗衡,就必須保有這麼多的兵士,就必須不停北伐,老百姓就必須供養這麼多的兵士,為戰爭買單,理想很好,但這片土地,這片土地上的人,該休息了。

劉禪拿起擺放在桌子上的玉璽,他沒有第一時間想到先帝,也沒有第一時間想到丞相,而是想起了這些年來周圍的人不停跟他講述的一件事。

當初趙子龍趙將軍抱著阿鬥七進七出,血戰長阪坡,砍殺曹軍數百人將其帶回到劉備麵前。

每當他問起年老的趙叔叔當年此事,他總是笑而不語。

劉禪沒有親曆此事的記憶。

於是他將玉璽往外一推“修降表,寫降書,拿著此物,去請降罷。”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