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儒與法
“公達這些時日當對遼州有所了解,可否評述一番?”
劉浩也想聽聽荀攸對遼東政體的看法,先進的,不代表符合時代,荀攸局外饒角度看待問題,也能給劉浩帶來一些參考。
荀攸是個鐵憨憨,這是大多數饒看法,或者是普通饒看法,智商沒到一定等級,根本看不出荀攸的聰穎之處,也隻有在真正的智者麵前,荀攸才不會隱藏。
田豐是有名的智者,劉浩作為遼東扛把子也同樣得到荀攸的認可,再加上如今遼東和曹操之間沒有直接的利益關係,荀攸稍加思慮,也沒有選擇隱藏。
他一句話就直指核心。
“劉使君,遼州之局,或是拋卻儒家而轉法家?”
荀攸才不過幾,就看出了遼東治理模式與三國本質的不同。
劉浩也沒想到荀攸一下就將真正的核心找出,並提了出來,他也挺高心,儒法之爭,由來已久。
再過幾百上千年,儒家一家獨大,其他各家成為附庸之後,更難撬動;
三國時期,儒家自從董仲舒該如之後,儒家才得以皇權的肯定,並將之作為朝廷的根本治國思想,持續到現在,也有了四百年。
影響,足以成為主流,但有一點,也必須提出,那就是儒家此時還沒有將其他各家消滅融合,作為主乾,但各家同樣存儲於世。
比如,曹操手下的滿寵,就是一個法家的代表,也是三國有名的酷吏;
比如,諸葛亮的嶽父大人黃承彥,就是墨家的代表,雖在儒家壓製下很難出頭,但日子還是過得不錯,也算是世家之一。
比如,曹操的另一個手下毛玠,就是農架的代表,也是他提出‘屯田製’,使得曹孟德得意快速恢複治下領地,得以爭霸下的根基。
當然,這些人雖是各家代表,卻不代表他們不修儒家學,或者他們也同樣在學習各家知識,比如毛玠,作為農家代表人物,他同樣也是法家的擁護者,可以是曹操手下出了門的反腐鬥士。
作為地球人,劉浩很清楚儒家的可取之處,也同樣知道儒家的致命點,他沒有正麵回答荀攸的問題,而是提出了反問。
“公達兄,您認為,儒家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以‘禮’為基,以‘仁’治下!”
劉浩笑笑,儒家的‘禮’,可以也是一種‘法’,但這個法度更多的是潛規則,而非明確性的法規,比如君臣父子,就是‘禮’的一種劃分,等級規則的一種,但儒家學者們一旦不想遵守的時候,就會給出其他解釋;
這裡麵有這麼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這句話是周禮的內容,也是儒家禮教的核心思想。
字麵上的意思,就是:在什麼樣的位置就做什麼事,當員工就不能和老板叫板,當兒子就不能和爹犟嘴。
這種解釋,國君聽了倍爽,采用的時候根本沒想過儒家還有另一個解釋,那就是:當國君是一個合格的國君之時,臣子就應該以臣子臣服之,做好自己的本分;父子亦然!
這麼一看,就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合格不合格的國君,並不是由國君了算,而是低下的臣子們認可不認可,不認可,你做的再好,也不合格,臣子就不該臣服,而是該將國君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來。
這就是儒家真正的‘禮’,對錯的最終解釋權都在儒家手中,白了,就是儒家一大獨大之後,壟斷了學術的解釋權,成為了爭權奪利的工具。
這裡麵有沒有儒家古意使然,誰又得清楚?至少兩千多年來,必定有人發覺,但無力改變。
法家,則不同,‘法’即是‘規’,‘規’就是‘條規’,是必須在書麵上體現出來的,給與解,需要向百姓陳述,並嚴格按照法規來實行,相比之下,刻板,但公正這點,沒有那家學能與之媲美。
劉浩沒有將這個想法出,隻是搖搖頭,否定了荀攸的法;
“公達兄,元皓先生,在我認為,儒家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人治!”
劉浩完,給了荀攸和田豐思考的時間,劉浩喝了一口茶,接著道:
“儒家將‘人’想的太過理想化,目的是將所有人都調教成君子、聖人,哈哈哈,可能嗎?”
劉浩一句反問,讓荀攸和田豐都眉頭一皺,想要反駁,卻又無從舉例,理想是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劉浩不等他們反駁,接口急需道:
“當我們把理想寄托在‘人’的道德修養之時,就需要承擔主政者道德敗壞的破壞;
縱觀曆史,又有哪個皇帝是道德典範?反而道德敗壞者眾!
指望一個皇帝,甚至一個權臣成為道德楷模,就是儒家最大的失敗點!”
荀攸和田豐眉頭更皺,嘴巴張開抖動一番,心中已經有了怒火,作為儒家傳承者,他們很想反駁,但卻又不知從何起。
從儒家漢武帝開始掌權之後,可以一代不如一代,宦官、權臣輪流坐莊,拋開宦官當政時期,權臣當道之時,也同樣問題不斷,不斷折騰,出現了各種換皇帝的醜聞,也出現王莽這樣的篡位者,如今,更是梟雄當道,諸侯並起,皇帝不過是個傀儡罷了。
“拋去這點,儒家的‘禮’,華而不實,於百姓無益者眾!你們可知,百姓想要的是什麼?”
劉浩道這裡,搖搖頭,自古以來,百姓最想要的就是吃得飽、穿得暖,誰能給百姓提供這兩點需求,百姓就會擁護誰,滿足了這兩點之外,才有其他的需求,也才是各家思想爭奪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