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或許還沒有想到,劉邦三人的動作也將會越來越大,鋼鐵廠之內,鐵軌已經開始真真意義上的生產,張良已經擺弄出了好幾台蒸汽機,已經開始朝著火車頭組裝。
而劉邦,更是盯上了房地產項目,任何一個經曆了現代化世界的人員,都不可能願意看到百姓那破舊的茅草屋,有了水泥,鋼筋更不缺,自然也不會錯過這個斂財最大的項目。
之所以如此,還是劉邦三人商議的結果,整個大明交通的建設,需要的錢財數量絕對是恐怖的,特彆是他們和朱瞻基朱棣商議之後,想要徹底打通整個大明帝國的火車,多少錢都不夠填,也隻能盯著這個來錢最快的房地產。
此外,大明帝國中央銀行也已經在焰靈姬的籌備之中,助手卻是連劉浩也沒有想到的朱高煦,想一想也是,這個家夥本就是如今大明帝國財政最為清楚之人,也是最適合的人選。
也是劉浩沒有看到,否則他真要緊張不已,金融可不簡單,就是他親自出手,也要小心再小心,當真任由焰靈姬和朱高煦二人胡來,很可能要釀成大禍。
隻不過,劉浩還是出現了認知上的錯誤,金融在現代世界絕對是恐怖的,每一分每一秒、任何一個微小的錯誤都很可能釀成大錯。
可在一個封建時代卻不然,說白了,就是容錯率要高的多了。
同樣的,也沒有現代世界那麼複雜,整個大明帝國中央銀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最大的任務,無非是貨幣的價值平衡而已,也就是寶鈔和銀子之間的兌換問題罷了。
說句不客氣的話,再怎麼胡來,也好過沒有任何動作,任由寶鈔持續貶值要好太多太多。
也是沒人,否則也不會是焰靈姬出手,這個冷清的焰靈姬,如今正按圖索驥,依照著書本的知識一點一滴的嘗試罷了,反而因此或許才是最好的方法,因為從一開始就堅定的製定了規則。
大明帝國新年還有著接近兩個月時間,也是這個時間點,大明帝國周邊省份那些破產的農戶最多的時候。
往年,這些人行走到京城周圍,也隻能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皇帝的慈悲之中,希望自己的困苦可以被皇家看到,而後施粥得已存活。
可今年卻完全不同,幾乎是來多少就消化了多少。
從京城到天津衛之間,就是他們最大的消化之地,平整土地換取一家子溫飽,還能結餘。
可以預期的未來,這群人來年返回家鄉的可能性將會大大的降低,這幾乎也是人口城市化的一種展示,未來的京城商圈,也在這個時間點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實際上在這個過程當中,也不是沒有困難,比如糧食價格的提升。
隻可惜,這群商人遇到的可是修仙者,劉浩本就不是小氣人,劉邦三人手中也根本不缺儲物戒指等物,糧食缺乏,不過是一個駕雲的過程而已,不過是一日功夫,就直接從南方調動了無數糧草,直接將將糧價打壓到底線,哪一個敢跳出來?
這個過程當中,想要以此發財卻因此幾乎破產的糧食商人不知道有多少個,到現在又有哪一個敢去觸劉邦三人的眉頭?
這幾乎就是穿越古代中種田文最好的模板,天胡之中的天胡開局,哪怕是劉浩也不得不承認劉邦三人這個實驗幾乎是滿分的。
當京城到天津衛鐵路第一條鐵軌鋪設之時,大明帝國中央銀行也開始悄無聲息的建立起來,在其下,設立了獨屬於老朱家的皇家銀行,大明帝國央行發行的新貨幣也開始出現在市場之中。
不得不說焰靈姬也足夠聰明,她沒有直接朝著寶鈔下手,而是發行了金幣、銀元和銅子,又因為其本身就具有貴重金屬的價值,加上無法防治的外表,以至於剛剛發行,就直接得到了百姓的認可。
對朱棣而言,那銀幣上刻印的頭像就是最大啊認可。
或許換一個人,這種直接將皇帝頭像刻畫在銀幣之中的模式,將會在朝堂之上討論幾個月方可,可焰靈姬卻連朱棣都沒有通知,直接就著手乾了,等朝堂諸公反應過來之時,已經成為現實,百姓也早已經接受,也隻能咬牙認了。
不要以為這是小事,如果讓朝堂大臣們選擇,他們絕不會樂意讓朱棣的畫像添加到銀幣之中。
可當銅子出現,其上刻畫的乃農人之後,這股反彈更是達到了高峰,以至於連朱棣都不得不親自出現在造幣廠之內。
可麵對焰靈姬,朱棣似乎也沒什麼辦法,其他人不知道,他可是清楚焰靈姬根本就是紫微大帝的童女是也,他寧願得罪劉邦和張良,也不願得罪焰靈姬,這才是根本。
他出現在造幣廠,無非也不過是做一做秀,無非不過是給朝中大臣看的,告訴他們他已經來過商議過,至於交代,朱棣心中早就有了答案,農人才是大明帝國最大的根基,不將農人刻畫其內,難不成還是學子?你們才多少人?豈能代表天下百姓?
於其說朱棣今日是來和焰靈姬商議銅子之上的畫像,還不如說他是來看一看金幣之上畫像選擇了誰?
可當他看到金幣之中乃朱元璋畫像之時,他一切言語也隻能收入腹中,隻剩下許可。
當金融這一塊短板在大明帝國補上之時,大明帝國的爆發已經走上了高速公路。
可當京城到天津衛火車開啟之後,哪怕是京城百姓也不得不承認天下變化之快,朝堂上的諸公再也沒有心思去糾結這裡頭的諸多細節。
哪怕是一個傻瓜,也能明白火車的威力,在這樣一個封建時代,百姓一輩子隻能束縛在一個鄉鎮的時代裡,火車的出現意味著什麼,是任何人都能夠想象得到的。
將軍們一個個心中火熱,他們知道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到來了,朝堂上的大臣們也清楚,京城對地方的掌控度將會飆升,如今下一條火車通往何處才是他們真正需要商議的。
而劉邦和張良二人,卻已經將心思提到了天津衛之中,開始規劃著大明帝國第一個真正的港口,開始選擇造船廠設立在哪一個位置,開始將精力投向蒸汽船的開發之中。
眼界的高度決定了一個人的所有決策,在劉浩告訴他們已經和鄭和下西洋船隊接觸了之後,他們這個選擇也變得毋庸置疑起來。
大海的財富到底有多少,劉邦三人或許不知,但對比大陸他們太清楚不過,在這個封建時代,光捕撈大海之中的海鮮,就足以養活整個天下,又豈能讓他們視而不見?
沒看到朱瞻基如今直接被三人按在了天津衛嗎?這幾乎已經是在未來他們離去之後做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