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從采氣造化開始》全本免費閱讀
修行之路,千難萬險,稍不留意就會跌落萬丈穀底,多年心血付諸東流。
山陽道人靠著牆壁,兩眼直愣愣的瞪著前方,無神無光,花白的頭發亂糟糟的散著,不知保持這個姿勢坐了多久。
此時此刻他的模樣,全似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說不準下一刻就要死去。
即使山陽道人自詡聰慧過人,天資不凡,身在雲川縣這等偏僻之地還能凝聚金丹,雖然是裂的,但仍是獨一檔的存在。
可是此時此刻,看著丹田中灰溜溜的金丹散發著濃濃的死氣,方才知,人力有時儘,在天意麵前終究無用。
……
許是外出一趟,遇事頗多,心境有所提升,李元一連修行多日,連破十數道竅穴,直到修行慢慢緩了下來,才從長時間的閉關中出來。
靈台境開辟竅穴本就是水磨功夫,急不來,君不見浸淫此境界多年的靜雲師太等人都還未儘數開辟,不必急在一時。
暫緩了修行,李元也沒有放鬆,反而拾起書本,將道觀中所珍藏的道門典籍加以閱讀、理解,以增強自己底蘊。
這不是無稽之談,亦非閒來無事之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身為道士,修行中怎可不通讀道藏,以增強自身對大道理解。
雖大道三千,每個人所走之路儘不相同,但前人之道已有,加以借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豐富自身對道的積累,何樂而不為?
之前一些時候,李元注重修行,一直采氣煉氣,以神通法器逞威,直到見識了大椿木與元魔之戰,才豁然明白。
修士最重要的手段原來就是自身大道,法器是外物,神通是對己道理解的感悟綜合,其根本便是大道。
然感悟大道,靈台境還不夠資格,需得在金丹境奠定道基後,才算踏上道之一角。
但對大道的感悟不能是無根浮萍,說感悟便感悟,這樣的人不是沒有,但放眼九洲,是絕不存在。
所以,還是要以底蘊為重,隻有底蘊深厚了,才能言之有物,才能感之為道!
此後多日,都能看到李元半躺半坐在專門請李大江又買來的躺椅上,手持道經典籍,嘴唇微動,時有領悟。
旁邊躺椅上的古婆婆幻化作老婆婆麵容,躺在上麵斜眼看他,“你倒是清閒,把觀裡的事都交給老婆子,自己在這裡悠哉享樂!”
李元看過一頁,邊翻頁邊笑道:“婆婆能者多勞,我年紀還小,隻管受婆婆庇護,享些清福罷。”
“哼,小小年紀就享清福,沒得折了福氣!”古婆婆哼了一聲,目光瞥見一旁石桌石椅,“如今你閒了下來,何不再將村裡孩子喊上山讀書?左右是一場功德造化。”
聞聽這話,李元合上書,坐起來道:“不是沒想過這事,隻是今年因風雷雕之事,雲川及附近幾個縣發了洪水,糧食顆粒無收,男丁勞力皆外出賣苦力,家裡隻剩下老人婦孺操持家事。
七八歲的孩子已經能做許多活了,再讓他們上山,沒人乾活,豈不是加重了其他人負擔,一時躊躇,讀書竟也成了不好的事,唉。”
古婆婆老神自在的躺在那裡,直笑道:“平日裡瞧著挺聰明,怎得這時候犯了傻?”
“婆婆有兩全其美的主意?”李元一喜,忙跳下過來,小意幫古婆婆捏著肩膀,“不知婆婆有什麼好主意,教給我罷。”
“這才像話……你怕他們上山後家裡就沒人做活了,卻沒想著如今困擾他們最大的問題是什麼?缺糧啊!
之前包午間一飯已是情分,如今再包,那便是恩情了,所謂半大小子,吃窮老子,七八九歲的男孩女孩也差不了太多,你管他們中午一頓飽飯,就等於解決了一個孩子一日的口糧
若能再找個名頭送些飯食帶回去,一家的口糧幾乎都能解決了,如此,豈不比在家乾活強一百倍?
並且可酌情減少讀書時間,半上午上山,半下午下山,一日隻待中午兩三個時辰,正也是一日裡最熱的時間,在家裡也不好外出,如何?”
古婆婆淡著語氣,將這些話一口氣說完,李元聽後大喜。
“婆婆不愧是幾百年的妖精,出的主意正是兩全其美,總歸我是做好事,不差這些糧食,也不圖他們回報什麼,有心的多來拜一拜老君,沒有回報的也不在意,隻當賑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