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認真說起來,高菡等人雖然確實不是專門來看熱鬨的,但也沒有什麼計劃可言。唯一一樣勝過墨歡、水馨他們的,就是他們有一條明確的線索——
古侍郎的“紅顏知己”。
一個常年在明國各地“飄零”,有時候還會飄到華國去的女子。
問題是,他們也沒有水馨那麼肯定,肯定古侍郎有問題。
他們來調查線索,但決心遠遠稱不上堅決,心情也並不迫切。
不過,這個問題或者很快就會解決。
注意到了他們的對話,林楓言瞅了水馨一眼,眼神中有著非常明顯的信息——上吧姑娘。
水馨囧了一下。
雖然他們本來也沒怎麼遮掩自己的身份,做好了各種被查出來的準備。但這麼主動暴露的話,套馬甲的意義何在?就為了讓他們不那麼顯眼嗎?
不過,這麼瞎猜顯然也沒有意義。
水馨朝高菡等人走去。
他們之間還是有些距離的。中間隔了不少人。就這樣,他還是能察覺到高菡等幾個女子在相互傳音。隔得太遠,傳音完全是可能被截留監聽的。
在可信的人麵前暴露身份,和大聲宣告自己的身份可是兩回事。
走到這三位的附近之後,水馨這才直接傳音給高菡,“姑娘,我很好奇,你們發現的線索是什麼?”
高菡一愣。
因為水馨在傳音中模擬了自己本身的音色,也沒有遮掩傳音的方向。高菡很快就發現了她。
“那位工部的古侍郎,是我所殺。”水馨繼續傳音,“我是林水馨。”她自報家門。
當然,這麼自說自話肯定不夠說服力。所以一隻極小的青鸞,繞著水馨擺在身前的右手繞了一圈。雖然很不起眼,水馨也選擇了死角方向——靠著食案。不是恰好仔細看著他,無法發現發生了什麼。但還是有被其他人看見的可能。
要是被彆人看見了……也就看見了吧。
高菡自然也是看見了的,眼睛瞪得溜圓,難得失態。她還在同時想到了一個重要問題——為什麼對方會發現他們是來調查的?為什麼她會發現,他們的調查和古侍郎有關?
高菡可以肯定,彆說在不夜樓了。
在離開了文山書院之後,他們就沒有就相關事宜說一個字!就是在傳音裡,也刻意的有避諱。因為他們實力不夠!
所以,不但震驚,高菡還有點懵逼。
至於古侍郎死了這一點,高菡反而不是那麼吃驚。哪怕隻有零散的消息,高菡也足以判斷古侍郎坐的位置出問題了。
然後……既然古侍郎的死亡就這麼被政事堂掩蓋下來,也說明政事堂目前並沒有和林水馨兩人翻臉的打算。
以仕途為目標的高菡,從前一天林冬連的事情上,就已經判斷出來,華國皇室既然對林冬連做出那樣的事,對於天眷者就不會有什麼善意。畢竟,光是臥龍山脈的事情就說明很多了。
哪怕隻是因為華國皇室的態度,明國和兩個天眷者都算天然盟友。
高菡心思電轉,瞬間做出判斷,傳音回去,“我們打聽到,古侍郎在飄零坊中,有一個紅顏知己,是飄零坊高層。不會接受報價的那種。”
——至於他們是怎麼知道他們的目標的,這個可以擱置再議。
“西南方向單獨一人,穿著藍衣單獨一人的那個豪門公子有問題。可以看她和什麼人接觸。”水馨投桃報李。
當然也是因為她清楚,這些文山書院的女學生們,和君妙言的接觸肯定比她多得多。
要揣度儒修的心思,當然是要找儒修才比較靠譜。
水馨覺得自己對天眷的應用還是不錯的。剛才那一下暴露,並沒有引來多餘的眼神。所以,還是可以試下做黃雀。
於是水馨說完就走了。
高菡站在原地還有些懵。
她本來和世家子弟也不是一掛的,葉崇瑛和豐優雲又在瞪大了眼到處找飄零坊的人,這麼發了下愣,居然沒有人注意到。
周焯雲有瞥到一眼,但以為高菡在思考,也當作沒看到了。
過了一會兒,高菡卻直接傳音給兩個女同學加一個周焯雲,也指出了那個裝作藍衣貴公子的君妙言,“你們有沒有覺得那個人有些奇怪?隱蔽點觀察。”
其他人頓時都以為是高菡自己發現了不對。
紛紛用眼角餘光觀察起來。
君妙言扮演的那個貴公子,正在和一個同樣是一個人的散修聊天,看起來倒也並不突兀。隻是誰都看的出來他們兩人是陌生人。
散修沒什麼好說的,一看就是過得不如意的那種。他們兩人的聊天也就是些風土人情——君妙言這會兒在扮演一個沒離開過明都,對外麵的世界很好奇的貴公子,散修則是想要結交一個貴公子撈些好處。
本來挺正常。
但君妙言喬裝活動的經驗顯然並不很豐富。一旦被同身份的人仔細觀察……
“女扮男裝。”
“女扮男裝。”
周焯雲和豐優雲兩個幾乎同時做出判斷。也是從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角度得出了同樣的判斷。
“有點眼熟。”葉崇瑛看出另一個問題,“我應該認識,但又不是很熟的那種。”
“因為一個人過來才要女扮男裝?但不至於人緣這麼差,連個同伴都找不到吧?”豐優雲疑惑道。
周焯雲則沒有選擇傳音,而是光明正大的指著君妙言,問其他幾個男性的同學,以正常好奇的口吻問道,“那裡好像也有個儒生,而且風姿不凡,身世也該不差。你們誰認識?”
其實君妙言穿得倒並不富貴。
至少不算打眼。
但仔細看下,出身世家的人卻能看得出,那身衣服的料子,相當出色。而身上少少的幾件配飾,更是全都是文力浸染過的文寶。力量如何不說,質量已非尋常。
再說,若是寒門子弟,哪裡能舍得五顆下品靈石進來看熱鬨。高菡的五顆靈石就是葉崇瑛出的。
幾個世家子弟打量了幾眼,就連連搖頭。
有人說,“應該是從外地來的?本地沒見過。”
“是啊,要是本地的,有這樣身世,這樣年紀的學子,不大可能沒見過。”有人附和。
“就算是外地來的,既然到了明都,難道不是應該先來書院拜一拜嗎?”有人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