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應天府的皇宮中,東宮內。
十三歲的朱允炆專心致誌地聆聽東宮侍讀黃子澄的教誨,卻全然未覺不遠處有兩雙眼睛正緊緊地盯著他們。
“允炆確實好學。”
太子朱標此刻悠然一笑。
“大哥不必心急,這小子演得挺到位。”
朱棣樂嗬嗬地望著眼前場景,“你看他每次都迎合著黃子澄,把人家的話當作金科玉律。”
“說得好聽點,這叫勤奮好學;說得不好聽,你這兒子毫無主見。”
朱棣言語犀利,令朱標臉上頓現尷尬之色。
“怎麼,自從你隨父皇外出一趟,對你侄兒的印象竟變得如此惡劣?”
朱標不滿地問。
能不惡劣嗎?朱棣一臉黑線。
按照朱壽所描述的未來,正是由於這小子輕信奸言,大舉削藩,才把自己逼反。
“總之,你彆指望這小子就行了。”朱棣並未多作解釋。
朱標雖未多言,但顯然心情亦不佳,老四的話語中似乎暗示著對太子立嗣的影響。
“你打算在京師逗留多久?”朱標又問了一句。
“不清楚,父皇對我仍有疑慮,我隻能留在京師,讓他安心。”
朱棣無奈攤手,滿臉生無可戀之態。
幸虧自己已派人火速將土豆及各類作物種子一股腦送往北平府,隻要道衍和尚收到親筆信,必會按指示行事。
至於朱棣本人,則決定破罐破摔。
若非父皇阻撓他不得隨意走動,他早就去朱壽那裡逍遙自在了。
“父皇和你,可曾見到那位神人?”朱標再問。
“見到了,出乎我們意料,估計不久後父皇就會允許大哥親自前去拜訪。”
朱棣意味深長地拍了拍大哥的肩膀。
兩人離去後,一名太監悄悄從花園中爬起,全然不顧形象,疾步奔向太子妃的寢殿。
“娘娘,大事不妙!”
太監一路小跑進入呂氏的寢宮。
“慌慌張張成何體統?身為東宮大伴,怎能如此失態?”此時,一陣略顯冷峻的聲音傳來。
“娘娘,太子殿下與燕王殿下剛才……”
太監趕緊將所見所聞一五一十地稟報。
話音未落,呂氏臉上閃過一抹慌亂,難道連燕王也開始插手立儲之事?
她如今能坐上太子妃之位,實乃僥幸之至。
愈是輕易得到的,愈是害怕失去。
原本,太子妃本應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嫡長女常氏,同時也是涼國公藍玉的外甥女。
常氏與朱標尚在繈褓之時,便由長輩定下了娃娃親。
洪武四年四月,兩人遵旨完婚,常氏順理成章成為太子妃。
三年後,即洪武七年十月二十七,常氏誕下嫡長子朱雄英。
洪武十年,朱允炆出生。
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常氏生下次子朱允熥。
因難產耗損元氣,當月不幸去世,年僅二十四歲。
常氏去世後不久,她在眾多妃嬪中脫穎而出,成為朱標的繼室。
然而呂氏心中明白,自己這個太子妃身份,純粹是天賜之福,實際上並無多少人真心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