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爽朗地笑道:“那就這樣,我會放手去乾,打造出一個比漢唐還要鼎盛的王朝。”
這話一出,連朱標都心潮起伏,他並不急於爭名奪利,畢竟他現在的地位幾乎等同於皇帝。他更專注於觀察地球儀,上麵有許多令他困惑之處。
“陛下的壯誌依舊如昔,不過糧草供應卻不再是往日光景了。”
作為曾經替老朱穩固後方、保證糧草充足的“蕭何”,李善長這時給朱元璋澆了盆涼水。
遠離中華文明影響的地方,攻克容易,但要長期統治呢?一旦將來發生動蕩怎麼辦?
從南京調援軍,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到達,期間耗費的人力物力又將是天文數字,怕是沒等打,大明就因耗資過大而陷入困境。
“不急,我的打算是先穩定西域,畢竟東察哈台汗國緊挨著大明,萬一有變,大明的陝西可就危險了。”
朱元璋不慌不忙,手指向新疆那片地圖,依據地理知識,他知道東察哈台汗國就在那片地域。
“所以爺爺才動了遷都西安的心思?”
朱壽問道,顯然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空穴來風,老朱想要定都西安,就是為了向西拓展。
“嗯。”朱元璋點頭確認。
“當作臨時行都未嘗不可,但未來的重點應在海上。”朱壽再次強調自己的觀點。
大明這片地域,北有荒無人煙的漠北,東臨大海,西有難以翻越的山脈,南邊也是崇山峻嶺。
往西開拓的領土,將來可能會因地形隔離中央,像蒙古那樣分裂。
“朕明白,花費太過龐大,所以朕想儘可能地節約。”
朱元璋無奈地說。
“我國曆來重視治理手段,卻輕視經濟策略,缺錢就想著節省,為何不想著增加收入?”朱壽對老朱這種頑固的思維感到無可奈何,他至今還認為自己的決定無誤。
“增加收入?怎麼增加?”
朱元璋不禁問起。
“我有三個方案,上中下策,爺爺想先聽哪個?”朱壽笑著反問。
“有好主意就直說,還分什麼上中下策,跟誰學的這套?”
朱標已有些迫不及待,若非自小修養良好,此時怕是要動手教訓朱壽了。
他對這些問題早有察覺,隻是束手無策,身邊的謀士也無法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
大明的商業死氣沉沉,各行各業間又有嚴格的界限,每年還需承擔龐大的軍費支出。
“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納糧。”
朱壽一口氣說出三條,包括之前的養廉銀,這些都是後來雍正時期實施的政策,當然之前已有“一條鞭法”作為範例。
當然,朱壽原本想的上策是土地改革,但這會動搖國家根本。
皇權難以延伸至鄉村是曆朝曆代的難題,他若開了這個頭,第二天就可能有人起事造反。
自上而下的改革困難重重,對付鄉裡的豪紳,隻能用遷徙的方法逐步改變。
這三個詞不算太難理解,“攤丁入畝”就是把人頭稅並入土地稅,這樣做能刺激人口增長,對早期的王朝尤為重要,人口任何時候都是最重要的資源。
“火耗歸公”和“養廉銀”都是為了遏製貪腐,“火耗”即鑄銀時的損耗,地方上繳銀兩時,不少官員會從中做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