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認乾親1(1 / 1)

“哎呦,乾媽的小乖乖呦,這幾天沒見可把我想的呦!來來,快讓乾媽抱抱乖乖!”梁悅也看到了古倩蓮皺呲的包子臉,這妞妞咋表情這麼豐富嘞!可把她稀罕的! “姨姨,妹妹啊啊~叫,估計是像尿尿啦,我去幫你拿尿盆啊!”說著,快速的下床穿鞋,去院子裡拿尿盆啦,看他這樣,倆媽都忍不住大笑出聲,忍著笑,蔣麗秀開口道,“你家虎子可真是貼心啊,這貼心哥哥的模樣,我家妞妞可是有福啦!有哥哥疼啦!” “那是,回去後他乾啥都念叨著妞妞,最後還埋怨我,說我咋不把妞妞也帶回來,放秀姨家乾啥!”梁悅忍不住吐槽他家兒子。這時古文峰正好撩起門簾往裡走,他以為閨女出啥事了,聽到梁悅的話,他直接回道“那可不行,我家妞妞哪兒都不去,就在爸爸跟前。”這話可把屋裡的三兒女的逗樂了,當然也包括古倩蓮小朋友,心裡想還是老爸好,知道待見我,最喜歡老爸啦! 小插曲過後,原本要留王家三口在這守年夜,梁悅她還得回去準備人乾親的東西,古家兩口也不好再留,將一家人送出大門口。古媽媽去廚房開始準備年夜飯,爸爸抱著古倩蓮在屋裡給她讀書。他總覺得妞妞都聽得懂! 年夜飯,在當時來說,準備的很是豐盛,有熱菜:土豆紅燒肉,扣碗的帶魚和黃燜雞,燴丸子,涼菜有:紅油變蛋,蒜蓉皮凍,香菜木耳,涼調蘿卜絲,湯是酸辣湯,主食是白菜豬肉的餃子。雖然量小,但四涼四熱一湯一主食,共十道取十全十美。看著這滿桌子的菜,古文峰內心澎湃,他也終於有家人了,還和妻兒一起守歲,滿眼熱意的看著他這生命中最為重要的兩個人,堅定決心的要好好守護她們,為她們撐起一片天! 劈裡啪啦,劈裡啪啦!在這鞭炮聲中,八二年到來了。 大年初一一大早,古倩蓮雖然被鞭炮聲吵醒,但心情還是很不錯的,她已經重生了,可以重來一次,為曾經的遺憾而努力!收到來自老爸老媽的兩個紅包,古倩蓮更是激動了,要攢起來!於是小手緊緊拿著紅包不鬆手,直到古爸爸說給她收起來攢著,她才鬆手,惹得古媽媽笑她小財迷!又出門給大院裡麵關係好的幾家長輩拜個年,對於古家來說年就算過去了! 初二古媽媽娘家遠,也不回去了。 到了初五古媽媽給古倩蓮換上了紅色的棉襖罩衣、紅色的包腳棉褲,腳上穿鞋虎頭鞋,頭上還帶了個紅色的小帽,整個一紅孩兒!古倩蓮心裡囧囧的!借了自行車,帶著四色禮,就出發去了梁悅家。 其實,認乾親這種習俗,很多地方都有,可解放後多數都是兩家本就是朋友,交往甚好,為把這種交往相對固定,就采用讓下一輩認乾親的辦法使交往加深。 而在過去,認乾親的步驟相當嚴肅和繁瑣,但又充滿了趣味。一般要提前準備,路數基本都要走到。認乾親的雙方都滿意後,一般孩子滿月或一歲裡,或歲數再長點,父母要擇個“吉日”,到乾親家舉行儀式結拜。 做父母的要替自己的孩子預備孝敬乾爹媽的禮物,還要送給乾爹媽鞋帽衣料之類的物品。乾爹媽送給乾兒女的東西一定要有碗筷和一把長命鎖,另外,還有小衣裳、鞋襪、帽子、肚兜、玩具等。乾媽還要送給乾兒女紅包,親手把銀鎖鏈戴到乾兒女的脖子上等等 相認之後,兩家就成了“親家”。雙方家裡有紅白喜事等,首先想到對方,宴請賓客時安排座席的位置也比較顯要。 儘管在不同的地區表現形式不同,但也有共同之處,如都是為了讓小孩好養活和順利健康成長,都帶有較為深厚的封建文化色彩,都富有濃厚的人情味等。 而古倩蓮這次認乾親,按古爸古媽的要求不大辦,畢竟安穩日子還沒過兩年,還是要低調點! 剛到了梁悅家門口,就見一個小人叫嚷著從屋裡衝出來,“妹妹,妹妹,快過來,我給你留了可多糖了,還有奶糖呢!” 梁悅隨後出來笑嗬嗬的對蔣麗秀說“這小子一大早就鬨騰著,一會兒讓我把他的手槍放好,一會兒又讓我把他紅包收好,一會兒又抓了一大把糖放口袋裡,說是都給妞妞留著!看看,我這還沒把閨女認回來呢,兒子就搭上了!”梁悅今天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看著明顯比上次精神了,人也顯年輕了!蔣麗秀也很為她高興! 古文峰一起進了屋,就見在上位做著兩位老年人,旁邊還有幾個年輕人。古文峰見到那兩位老人心下一驚,忙上前打招呼“王大爺,梁大爺沒想到把您們二位給請來了,這可真是,小子在這兒感謝二位了!”說著就抱拳拜了一拜! “古小子還是這麼多禮啊!像是謝老頭教出來的學生。”王大爺用手虛拖起古文峰調笑道, “你先生近來身體如何?”說話的是梁大爺,他的頭發已全白,嘴上還留有長長的胡子,看起來就像一位無害的老人, “他老人家身體還好,就是喜歡抽煙,也不聽我們小輩的勸,下次您可一定要幫我勸勸他啊!”一來二去間,古文峰身體悄悄放鬆,他還真沒想到王大慶把這兩尊神請回來坐鎮了! 這兩位可不是一般人,在整個h市也是很有名氣的。這兩位不但是抗戰英雄,還是為新中國的成立汗馬功勞的功臣! 這兩人是表親,直到後來新中國成立,天下太平了,他們才解甲歸田回到了家鄉。他們讀過私塾,後來認識了出身書香的謝老師,三人是心心相惜,後來王梁二人看到老百姓被日軍殘忍的殺害,就決定了棄筆從戎,而謝老師繼續教書育人。他們為保衛祖國揮灑自己的青春,由於一心為國,兩位老人一生未娶,說是自己為國獻身,不能顧及小家,就不去耽誤人家姑娘了! 等回到家鄉,家中長輩都已不再,兩人便修繕了家中房屋,從此就一直生活在村莊,後來運動爆發,由於有他們二位的威名在,也沒人敢過分的鬨騰,算是讓人們在那個年代得到少有的安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