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具體線索嗎?”古沛然問。
“有!前些時我聽說有一個叫扶橋村的村民在挖壙泥時,挖到了一個大家夥。因為在爛淤泥裡,結果十幾個人都抬不起,目前還在泥壙裡杵著呢。”唐明友說。
“哪是個什麼大家夥呢?”古沛然又問。
“據坊間傳,似是大鼎之類。”唐明友答。
“說到大家夥,縣長,那塊無字碑該怎麼處理?現在無字碑經過蔡廷祥一宣傳,已成無價之寶了。”陳布林說。
古沛然說“無字碑還不能動,至少現在不能動。它雖然能賣個好價錢,可它也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如果急於處理,一旦事情敗露,我們都沒有好下場!”
“這倒是!這倒是!”陳、唐二人連連點頭。
“那就讓它在地底下繼續沉睡下去,我們還是先做其他的事情吧!”陳布林說。
很快,壽縣成立了一個專門機構,叫做“壽縣文物保護委員會”,簡稱“文保會”。由古沛然親任會長。
同時,成立縣“文物緝私總隊”,由陳布林任緝私隊總隊長。各鄉鎮成立“文物緝私隊”。
古沛然指示陳布林和唐明友,把那個大家夥撈上來,看看到底是個什麼怪物。
縣長作了指示,陳布林和唐明友親臨現場。
結果撈上來一看,還真是一個大鼎。經專家鑒定,叫鑄客大鼎。鼎上有十二個字1,至今還沒人能辨認出來。
鑄客大鼎三足,通高113厘米,口徑93厘米,重約400公斤,圓口平唇、圓底、修耳、蹄足、耳飾斜方格雲紋,腹飾蟠虺紋,犀首紋膝。
這是個楚大鼎,比起中國第一大鼎司母戊方鼎2並不遜色多少。
陳布林將大鼎用馬車運到縣城,古沛林看了後,就暗地裡指示陳布林將大鼎賣掉。
陳布林派心腹孫子清暗中物色文物販子。文物販子都以此鼎體積過大,重量過重而不敢伸手。
陳布林把這種情況報告給古沛然,古沛然無法,就命人將大鼎抬至縣府大門口,任憑風吹日曬雨淋,再也不去管它了。
壽縣發現楚大鼎的事也傳到了蔡廷祥的耳朵裡,蔡廷祥即派助手何兆洋來壽縣觀鼎。
何兆洋抵達壽縣後,即發現該鼎棄至門外,遂向蔡廷祥報告此事。蔡即指示何兆洋親自押鼎至安慶,將楚大鼎藏於省博物館內。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1在這件大鼎的頂口處刻有12字銘文,分彆是“鑄客為集脀、造脀、鳴腋脀為之”,對於古代文字的研究從來就未停止,以迄今為止的研究成果來看,卻依然無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其中的鑄客是指工匠,作為手藝人在當時地位還是非常高的,被當作賓客看待。可鑄客後麵的這些字又是什麼意思呢?80多年的時間裡一直困擾著專家,對此,恐怕隻能寄希望於以後的考古探索了。
注2司母戊方鼎,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商代青銅器!!商後母戊鼎,又稱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後期(約前十四世紀至前十一世紀)鑄品,於1939年出土於hen省ay市武官村,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內。
商後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商後母戊鼎”器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範澆鑄而成。商後母戊鼎,形製巨大,雄偉莊嚴,工藝精巧;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腹內壁鑄有“後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
商後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2002年1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作為國家一級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