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轉型期(1 / 2)

夕陽掛在平原儘頭,火紅的晚霞染儘遠方的半邊天空,一群晚歸的南美大雁從晚霞中緩緩穿行,偶爾傳來的陣陣低鳴,回蕩在蒼茫的赤色天穹。

雁字南歸,勾起絲絲故國愁緒,抬頭望著巴拉那河沿岸,潘帕斯平原儘頭的景象,陸榮廷、王士珍兩人帶著難以消解的惆悵,跟隨著腳下的船隻,漸漸消失在晚霞中。

攜老帶幼、遠度重洋來到南美大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景象,時常能夠勾起華人們對故鄉的記憶。

鄉愁潛藏在心頭,為了遠懷故鄉,紀念早年苦難生活的回憶,華人們原封不動的將故鄉的傳統習俗搬到了南美本土。

就在陸榮廷等人匆匆離開的河岸港口附近,

七八個定居點的百姓摒棄了爭議,共同決定將農曆十一月十五日定為每年舉行廟會的日子。

廟會是節日慶典的傳統習俗,通常每個鎮子都會有不同形式的廟會、街會,距離比較近的兩個鎮子,即使方言、文化習俗相同,但是舉辦廟會的日期,也可能時間相隔較遠。

漢國本土移民以兩廣、閩南地區百姓居多,丁戍奇荒爆發後,從北方沿岸港口登船遷移的各省百姓數量也占據一個不小的比例,因為移民來源地區不同,一個定居點兩三千人,可能存在一二十種不同的風俗習慣,要是按照以往的風俗規矩,每個地方的百姓專門選擇一個日期舉辦廟會,則會因為參與人數太少,形成不了節日氛圍,也達不到舉辦廟會的目的。

鬆州平泉縣,一個正在規劃中的縣城,在傍晚迎來了華人們搬遷過後的第一個廟會節日。

在政府分配給的荒地裡忙碌了一天,華人婦女們鬆開綁在額頭上的頭巾,換掉一身粗布短衣,穿上用餘錢購置的新衣,小心翼翼的戴上陪嫁的銀飾,帶著家裡呀呀學語的孩童,跟著丈夫一起,整個家庭一塊出去,到河岸港口附近觀看廟會表演,同時購置一些大人、小孩用到的物品。

平泉縣下轄十三個移民定居點,其中八個距離較勁的定居點聚集在一塊,協商每個定居點出30漢元,湊夠240漢元請一個戲班子到縣城中心唱戲表演。

到了傍晚,平泉縣城中心,也就是沿岸港口附近,一片剛平整出來的空地上麵,一群十多名男女組成的戲班正在搭建戲台,戲班班主在外麵招呼幾個縣裡的官員,戲班裡的武生、花旦們則在戲台幕後,化妝並排練著即將表演的戲曲節目。

“周班長,我們平泉縣一大半的老少百姓都來給你們捧場,你們今天晚上可要把拿手的絕活都露出來才行呀。”

“幾位大人放心,戲班裡新招了兩個年輕的花旦,唱、念、做、打諸般功底一流,保證不會讓平泉縣的父老們失望。”

“如此這般正好,要是戲班的表演讓大家滿意,縣裡就多湊一筆錢,還按照今天的價格,請周班主和戲班的諸位台柱子們多在平泉停留一天,也讓縣裡的百姓們多看一遍戲曲表演。”

“多謝大人抬愛,隻是戲班接了長安城的活,要從殿下登基那天開始,在長安城大唱三天,確是抽不出時間在平泉多停留一天,還請幾位大人多多見諒。”

“也是,本土戲班本來就少,也就是最近兩年,從中原大陸陸陸續續來了一些戲曲班子,過幾日殿下登基,與國同慶,那時候本土各地的戲班中都向長安城聚集,大唱三天,想必一定熱鬨非常。”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