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國政府用以點帶麵的方式,利用華人移民,控製了南北長3200公裡的南部國土。
南部地區的巴塔哥尼亞荒原,雖然土壤貧瘠,降雨稀少,但是廣袤的草原和沿海地區多樣的氣候環境,造就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比如金州地區的瓦爾德斯半島,總麵積約3,625平方公裡,半島上土地貧瘠,不適宜大豆、小麥等農作物生長,但是半島上卻棲息著數量眾多的美洲鴕、原駝、羊駝、野鹿、狐狸等野生動物,靠近大西洋的近海地區,則棲息著南美毛皮海獅、海象、南露脊鯨等大型海洋動物。
印第安人馴養駝類動物用來承載貨物的傳統,啟發了遷移到巴塔哥尼亞地區的華人移民,在瓦爾德斯半島、彆德馬等移民定居點附近,青壯華人們在移民安置官組織下,組成一支又一支捕獵隊伍,深入到內陸地區,專門找尋駝類動物的蹤跡,然後利用身下騎著馬匹的速度優勢,將發現的駝類動物圍堵捕捉。
化工染料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本土紡織行業的進步,同時也帶動了駝類動物養殖業、駝類動物絨毛加工業的發展。
移民們捕獲到羊駝、原駝等駝類動物後,除去少數受傷難以治療的部分,大部分的羊駝會被分散圈養在各家分配的土地裡。
本土地區地廣人稀,人口相對密集、畜牧業最發達的潘帕斯草原上,平均每隻移民喂養的牛占有一公頃草地,而在巴塔哥尼亞,平均一隻羊駝卻可以占有兩公頃的土地。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本土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最適宜的條件,而畜牧業的發展又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起步資金。
1880年年底,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本土地區的牛類總數量超過900萬頭,羊類數量達到1300萬頭,牛羊總數量將近本土人口的三倍。
以牛羊為主的牲畜數量迅猛增長,帶動了農產品出口的增長,同時,過剩的牛、羊、豬等牲畜,也在一點點的改變著南美華人的飲食結構。
以潘帕斯地區的華人家庭每年消耗的肉類食物為例,十年前,剛移居南美的華人家庭們,擔心再次遭遇大陸式的災慌,每隔幾個星期才吃一次肉食,而漢國全占拉普拉塔地區一年多以後,外部威脅大幅減弱,平民家庭每家每戶都養著數量不等的牲畜,因此,他們對肉製品的需求量,也由最初的每年每戶四五斤肉,增長到平均每戶每年消耗牛羊、豬肉160斤。
充裕的肉類食物攝入,保障了本土百姓正常的營養需求,那些剛剛抵達本土地區的北方難民,往往呆了三兩個月後,體重迅速增長十到二十斤,麵黃肌瘦的外貌特征也被紅潤、健康的膚色取代。
飲食習慣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對本土百姓的影響十分巨大,雖然成年華人的影響還不是太明顯,但是那些在本土出生的新一代幼童們,他們的身高普遍比同齡的,剛剛從大陸地區遷移過來的幼童移民們高出一兩厘米。
封建社會時期,華人族群的自然身高一向要比周邊國家高出一些,隻是進入明清朝代以後,國民數量激增,人均糧食產量不足,因此導致華人身高與近代西方人拉開差距。
大陸地區,華人因為糧食攝入不足,自然身高遭受限製的情況,在漢國本土已經不可能存在,可以預見的是,那些本土出生,擁有充裕營養攝入的新生代嬰兒長大成人後,他們的平均身高和身體素質,對比他們的父輩,將有一個顯著的提高。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