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英才彙聚(2 / 2)

吏部候補主事唐景嵩奏稱:中國如不敢抗法,則連梅東興所部不如,

“梅東興所部早年不過太平軍一殘部,帶領數數千流民、青壯,馳檄文,敗敵將,法國人行跡狼狽,被梅東興所部分割包圍在幾個孤立據點,進退兩難,而堂堂天朝上國,諸多文武大臣以老成持重為托詞,不敢出兵與法國人交戰,雖然表麵有說辭來應對安南政府,但是怯弱畏懼至此,難道不怕億兆國民和太平軍餘部恥笑嗎?”

主戰派官員的建議,毫不意外的遭到清政府的駁回,而像唐景嵩一樣,在奏折中言行過激的官員,則以不體朝廷苦心,思慮不當的說法,遭受一番訓斥後,以考察安南局勢的名義,發配到局勢危機的北阪地區,任其自生自滅。

滿清政府對外屈膝退讓,對內殘暴壓迫的本質,在鎮壓太平軍起義後的幾十年中,越來越顯露無疑,先是在遠東方向步步退讓,致使百萬平方公裡的國土被沙皇俄國吞並,接著小小日本也上來打臉,

1874年日本入侵台灣,隨後滿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規定,清政府以“撫恤”及支付“修道、建房”費用為名向日本侵略者賠償50萬兩白銀,同時,

和約中竟有“茲以台灣生番曾將日本國屬民等妄為加害”,日本出兵乃為“保民義舉,清國不指以為不是”的自欺欺人之語。

稍後幾年,1879年,日本正式吞並琉球群島,滿清政府未言一語,於當時的滿清政府而言,本土的官兵剛剛經曆國內戰爭,有一定的戰鬥力,而日本方麵實行維新改革不過幾年時間,如果兩方交戰,日本必敗無疑,結果滿清政府尚且不敢出兵應戰,其懦弱無能之舉可見一斑。

從雄據中亞的沙皇俄國,到兵少國小的東瀛島國,再到侵略安南的法國,滿清政府一直秉承的對外屈膝投降的政策,在與南美漢國取得一場場對歐洲白人的勝利麵前,刺痛了一部分有良知的大陸華人的心,自從滿清朝廷明令駁回援越抗法的奏折建議後,不斷有沿海地區青壯奔赴北阪地區,投奔南洋軍團而來。

3月15日,兩廣人龐振雲帶領200民裝武裝,抵達下龍港,3月17日,廣東民團教頭胡昆山攜帶快槍17杆,民團勇壯140人投奔南洋軍團,3月20日,廣西幫派武裝頭目朱冰清、思州貢生李唐相繼帶領不等的青壯,越過安南邊境,進入南洋軍團控製區。

到了三月下旬,僅僅從大陸地區投奔而來的華人武裝數量便達到了2000餘人,再加上梅東興動用搜集到的資金,大力在安南、南洋等地招募的士兵,南洋軍團正規軍人數恢複到5500人的大編製,同時裝備老式德萊賽步槍和不同型號的新編南洋警備軍人數達到3000人,預備役民兵武裝數量達到5000人。

法國人占領整個安南地區的野心昭然若揭,為預防法國人撕破臉皮,進軍北阪地區的最壞局麵發生,李明遠早在建立廣寧、諒山兩省移民中轉基地的時候,便指示南洋軍團曆任最高軍政指揮官做好準備。

糧食、醫藥物資充裕,各式火槍、火炮、仿製的加特林手搖機槍彈藥充足,足夠應付一場中等規模戰役,為期一年的消耗。

在此之前,南洋軍團方麵之所以沒有對龜縮河內城、海防等地的法軍發起最後進攻,完全是為了以被圍困的法軍為籌碼,策應中央政府與法國政府的協商、談判,但是法國政府認為漢國與法國同樣距離安南路程遙遠,無法投入大規模軍隊跨海支援,同時法國政府還過高估算了被困北阪各地法軍的戰鬥力,認為南洋軍團獲取軍事物資補給困難,缺乏重型武器支援,沒有能力在短期內攻下,由法國本土士兵嚴防死守的各個據點。

法國人企圖以被困法軍為誘餌,將漢國在安南地區的武裝力量牽製分散在各個孤立的據點外,然後等到法國遠征軍隊抵達安南後,協同被圍困法軍一起,將久戰無混、精疲力竭的南洋軍團部隊全部殲滅,解決法國占領安南的最後一支武裝力量。

南洋軍團自然不會一成不變的按照法國人的設想去做,就在法國艦隊剛穿過蘇伊士運河的時候,梅東興已經完成了對被圍法軍最後一戰的準備工作。

正式下達作戰命令之前,為了鼓舞士氣,梅東興親自召見了十餘名從大陸地區趕赴而來的武裝頭目,其中尤以唐景嵩最讓梅東興感到重視,因為他是漢國建立以來,第一個主動投奔的滿清中央官員。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