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收複河內城(1 / 2)

南洋軍團自全殲法國土著殖民軍後,便著手派出安南人、華人情報員潛入法國人占領的據點,偵查法軍的布防情報。

3月24日,利用從三百餘名情報員那裡得到的情報,南洋軍團繪製出一份標有包括道路、障礙物、防禦工事等內容法軍布防圖。

“河內的城牆分為內外兩層,內城是一座四周砌有高達5米的磚牆,縱橫均為300米的四方城邦,城牆上插滿交叉相係的

竹樁,這些竹樁向外突出約2米寬,可以阻擋敵人登城。城牆上部寬約10米,上麵架設著四座炮台和守軍的掩體。

城郭四麵的中間各有一座磚砌大橋橫跨在護城壕上,並通向半圓形箭樓的正中,大橋入口處有一扇竹製大門把關,另有一扇木製大

門通過半圓形箭樓和城郭,城郭東門已用磚封閉。城郭四周圍有一條寬約20米、深3米的護城河,護城河與城郭之間又有一條8米寬的土道,河的坡麵極其陡峭,並且用磚石砌成。

在城郭內,有一座高達18米的塔樓聳

立其中,從塔樓上麵可以俯瞰著遠處的景物。為河內城的製高點。”

一切準備就緒,南洋軍團各部隊集結完畢,南洋軍團情報部負責人梁興向眾人介紹河內城防禦情況。

梁興手拿教鞭,指著鋪開的地形圖繼續道“

城郭四周即是城廂,是由四排磚房或柴泥土屋構成,這些房屋坐落在通往外城四門的道路兩旁。

外城四門全用大塊磚石砌成,東西兩門均已用泥土封閉,南北兩門則可開啟。城門之間有一道防禦工事溝通,是由一堵高4~5米的土牆構成,牆上挖有炮眼或雉堞,其上用木塊或柴排覆蓋,使城上守軍可以在開槍施炮時掩蔽。

女牆周圍開有一條寬5米的壕溝,溝中注

滿從附近小河流人的河水。壕溝上有一層用未經修剪的乾茅竹構成的鹿寨。在壕溝和女牆之間還有一道3~4米寬的坡徑,

其上密密麻麻地蓋有一層高達8~10米的青竹,把整座城市完全掩蓋起來,使外人無法窺見,這層竹籬在密集的火力下構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

河內城是安南人在北阪地區建造的軍事重鎮,法國人自從輕而易舉的攻占河內城後,除了利用安南人留下的現有防禦工事進行布防外,還封死了西門、北門、東門三個方向的出口,隻留下城南離江四百餘米的南門出口,並且安置了一艘小型鐵甲艦和四艘炮艦協助防守。

城南方向是河內法軍防禦重點區域,除在江中部署軍艦狙擊我軍進攻外,法國人還在沿江堤岸附近構造炮台,威脅我海軍炮艦編隊從水上進攻的通道。”

“法國人在城南沿江方向部署了多少兵力?”

“根據城內我方情報人員傳來的消息,城南方向守備指揮官為法軍少校韋醫,其手下有李維業調派的240餘名海軍陸戰隊士兵、500餘名黑人士兵,如果再包括被法國人強行招募而來修築沿江工事的安南青壯,法國人在城南方麵最多可以動用1300餘名士兵進行防守。”

“法軍在其它方向守備力量如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