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發展(2 / 2)

法令一經宣布,便在本土引發了巨大的反響,最早做出行動的是京畿道範圍內的商人和百姓,他們依靠距離長安新城路途近的優勢,最先下手,或是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多年急需,或是臨時向親朋好友借款,但凡是能夠想到的辦法,都去嘗試,而這樣做的目的,無一不是為了在帝都買下一座房子,進而成為本土其他地區百姓眼裡的帝都人。

在長安置辦一座房子,成為天子腳下的百姓,在任何時代都對華人百姓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抱著對京城的美好期望,一批又一批百姓、商人花費不菲的積蓄,向著京城的方向趕去,但是和美好期望像單的是,想要成為京城的常住居民,並不僅僅是有錢便能辦到。

延續遷都之初的規定,對國家做出巨大貢獻者,可以在京城免費獲得一座麵積1000平方米左右的宅院,同時還將額外獲得最多擁有三座京城宅院的機會,而對於普通的百姓和商人,軍屬、高科技行業工作者、高等院校學生優先獲得成為京城居民的資格,一些家庭資產不足,但是在重大對外戰爭中獲得功勳的中下層軍官、表現優秀的基層官員,也能夠獲得額度不等的資金減免,進而得到一座由國家提供的中小型住宅。

身帶國家**的光環,外加四季溫和的氣候環境,不到半年時間,長安新城的人口便由42萬增加至60萬人,人數達到政府規定的上限,達成心願的百姓,滿心歡喜的購置年貨,準備和家人在京城度過第一個喜慶的春節,而那些沒有獲得在京城居住的百姓隻能帶著隨身的財物存單,失望而歸。

百姓競相進入長安新城的景象即是特殊環境下的影響,也是南美漢國快速工業化的一個普遍縮影,在鬆州鬆江市,往返大西洋兩岸的商船絡繹不絕的將各色商品,通過鬆江的大型港口,送往世界各地,

而在揚州興安縣,就近利用當地儲備量充裕的煤炭資源

)和鐵礦資源,

坐落於此的漢國鋼鐵聯合集團,每天將數以百噸計的金屬礦石,煉製為本土工業發展急需的鋼鐵原材料。

分處不同地區、根本當地優勢確立不同發展道路的三座城市,逐步發展成本土的**中心、經濟中心和工業中心。

和長安新城一樣,鬆江、興安縣的經濟、工業中心效應,也吸引了大量的百姓遷往當地,至1889年年初,兩地的人相繼20萬大關,分彆達到57萬和24萬。

鬆江作為本土三大直轄府級行政區之一,人口快速增長符合當地政府預期,但是興安縣作為一個工業城市,快速聚集的人口,已經使當地的縣城建成區不斷外擴,整體建成區麵積達到70平方公裡,已經超過了很多作為州首府的市級城市的規模,也因此,中央政府在聽取揚州州政府的建議後,決定於1890年,將興安縣提升為興安府,其行政定為副州級,比普通的州首府高半級。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