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麵是學成歸國後,進入政府和國營企業工作,完成自身身份地位轉變的吸引,另一方麵是強行留在德國,麵臨白人歧視和被驅逐出境的風險,兩相比較之下,自然沒有留學生選擇逾期留在德國。
膚色不同的漢國留學生結束學業後便離開歐洲貴國,使得德國政府不用擔心因為華人過多,導致不同族群之間矛盾和衝突的激化,畢竟日耳曼族群偏向於保守,不像法國人那般,連殖民地上的非洲黑人都能夠接納。
本質上來說,這個時代的漢國國民傳統文化方麵,比得過人更加保守,即便德國人像對待普通白人一般對待華人,他們也不大願意留在德國生活,
南美本土地廣人稀,自然資源豐富,留在本土生活,有熟悉的文化氛圍,有安定的社會生活,而留在德國有什麼呢?
德國的飲食習慣難以讓人接受,德國白人身上體味重,毛發多,不符合華人傳統審美觀念,至於德國女人的外貌,在德國國內都經常受到詩人的調侃,更何況其中符合華人審美觀念的女人,少之又少。
一方不願意留在德國,一方不願意接納,漢國留學生完成學業便離開的行為,除去了德國人的後顧之憂,而且在送走一批又一批漢國留學生後,德國方麵又有了新想法,他們打算將留學群體的範圍擴大到軍隊中高級將領階層,想要通過影響中高級將領,進而將德國的影響力延伸到漢國軍隊上層。
德國公使把德國政府方麵的意圖一個個顯露出來後,解釋道:“為消除兩國民間因為不了解產生的誤會,帝國政府希望與貴國公使館聯手合作,在貴國留學生主要聚集地區展開聯合宣傳活動,從而讓德意誌帝國的國民們,能夠接觸到更多有關大漢國文化、生活等方麵的知識。”
“很感謝腓特烈陛下和俾斯麥首相為兩國友誼做出的努力,為了加強兩國間的友誼,大漢國同樣願意做出更積極的合作舉動。”
李明遠看到了德國人表現出來的誠意,回複道:“本土在未來十年內,將陸續開工建設四條乾線鐵路,我希望德國方麵能夠參與到這四條鐵路的建設工程中。”
沒有附加政治條件的鐵路建設工程,經濟利益有限,但是李明遠拋出四條鐵路建設項目卻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表明了李明遠對雙方合作的積極態度,因此,德國公使高興得答應了下來。
解決了主要的分歧點,李明遠將加強經濟合作方麵的問題交給政府各部門執行,而在留學生事務方麵,經過詳細討論後,兩國達成共識,決定由德國和漢國共同指派官員,組成留德學生事務委員會,負責管理留學生學習管理等方麵的全部事務。
留學生事務委員會成立之後,便意味著執行近二十年的留學生發展計劃麵臨巨大變動,原本限製漢國學生赴德國留學的限製問題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則是,隻要經過漢國教育部和德國留學目的方高校組織的聯合考核,本土學生便能夠獲得寶貴的留學機會,而不用麵臨之前達到留學資質,卻因為人數限製,無法出國留學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