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類人,楊光宗嗤之以鼻,如果讓他碰到,肯定會給他一巴掌,海外華人地位提高,不是因為西方人的文明與包容,而是漢國的崛起和維護海外華人的努力帶來的,把漢國強大帶來的海外華人地位提升,當做洋人的施舍,真是壞了良心。
值得欣慰的一點是,本土沒有見過這種人,如果見到,楊光宗也會上書請願,把這些吃飽了撐的、腦子壞掉的敗類驅逐出去,剝奪他們的國民身份,畢竟,漢國是皇帝陛下帶領數十萬將士用鮮血和犧牲建立起來的,是數千萬國民的家園和樂土,而不是收容敗類、國賊、寄生蟲的垃圾場。
巴拉圭戰爭隻不過是帝國走向強盛、複興的一小步,楊光宗跟很多青年軍官一樣,都確信能贏得戰爭的勝利,作為一名青年海軍軍官,對於漢國海軍的發展,更是抱有認同和信心,本土批準了一項采購一艘、合作建造一艘的購艦計劃,購艦協議簽訂、資金到位,一切順利的話,明年12月份,帝國海軍便能新服役兩艘排水量5600噸級的新銳鐵甲艦,屆時,本土海軍實力也能得到更一步的提升。
十九世紀是海洋的時代,誰掌握了海權,誰就掌握了世界,大英帝國已經用自身的崛起,做了最醒目的說明,海軍也是最具科技與技術的兵種,
加入海軍,赴德國留學,回國先後擔任實習航海長、永興級輕型巡洋艦副艦長、艦長乃至成為揚武級裝甲巡洋艦艦長,一步步走來,楊光宗見證了漢國海軍的發展壯大,也切身體驗了海軍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
與海軍展露出來的變化一樣,十九世紀末,整個國家呈現出一種含苞待放、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十九世紀末的南美本土是一個變遷的時代,也是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也隻有這個時代,也隻有南美本土,像他這種沒有關係背景、沒有資源的青年,才能突破身份的束縛,獲得向上躍遷的機會。
楊光宗很慶幸他父親當初攜帶闔家老小移居南美本土的決定,哪怕那時的父親僅僅因為活不下去,抱著博取哪怕一絲活命機會的絕望想法,前往海外,可是他最終賭對了,不僅活了下去,而且在南美洲紮根立足,並且為後代提供了一個突破桎固、出人頭地的機會,有了父親的選擇,楊光宗才能夠與陳士定、何書麟等南洋豪商子弟處於同一起跑線,獲得留學海外、出任主力鐵甲艦艦長等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
不分地區、不分家境、不分職業,唯才是舉、唯能是舉是建業年間的特征,楊光宗有幸參與這個大時代,成為時代的一員,親眼見證並書寫這個時代。
一陣微風吹過,風中帶著炮彈爆炸,殘留的淡淡火藥味,一座座高矮不一、密密麻麻的堡壘群出現在視野內,接著是細微的槍聲、炮彈爆炸聲,船隊繼續向前,堡壘群的身影越來越清晰,炮彈爆炸、步槍射擊的聲音也越來越清晰。
目的地到了。楊光宗將德文書籍放到一邊,抬起掛在脖子上的望遠鏡,仔細了望。
遠方的河叉口兩側,依托丘陵高地建造的兩棟堡壘群,俯瞰著河麵,高聳、粗壯的炮管,向外人炫耀著它的威力,河叉入口,七八座堡壘群由遠及近排列,一些堡壘正對外吐射著炮彈,炮聲就是從這裡傳來的,再遠的地方,隻能看到模糊的身影,分不清堡壘的大小和數量。
放下望遠鏡,楊光宗認真整理了下著裝,然後走進指揮塔,對航海長吩咐道:“即將抵達目的地,命令船隊做好停靠準備,各護航艦船保持警惕,防止敵軍炮台威脅船隊。”
“是,長官。”
航海長行禮應是,隨後請示道:“要不要派遣一艘炮艦聯係守軍接應?”
“何艦長提前派出了炮艦通報消息,按照原計劃,停泊靠岸就行。”
“明白,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