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例規定,華人或具有華人血統的人,以後不許以移民身份進入加拿大;現居加拿大的華人,其家屬不得來加拿大居留;現居加拿大的華人,離境以兩年為限,逾期不準重返加拿大;重返加拿大的華人,以溫哥華為入境口岸,輪船運載華人隻準每250噸重接載一人。
1885年,澳大利亞維多利亞、新南威爾斯、悉尼等地爆發多起華人與當地白人的流血衝突事件,澳大利亞殖民政府以此為借口,指責漢國為華人移民提供武器,煽動華人掀起叛亂,隨後於7月份,宣布未經澳大利亞殖民政府允許,華人不得擅自進入澳大利亞,否則將麵臨嚴峻的處罰和遣返。
1886年至1890年間,緊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之後,危地馬拉、古巴殖民地、秘魯、委內瑞拉等國,相繼出台針對性移民法案,增強對華人移民的限製和監管。
十九世紀90年代末,因為洋務運動的失敗,以及後續即將爆發的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俄戰爭等,清庭對治下華人百姓的壓榨越來越重,出海謀生的華人數量也越來越多,但是,因為各國針對華人移民的限製越來越嚴格,出海謀生的華人,可供選擇的移民目的地也越來越少,南美漢國以及漢國控製的宋卡、蘭芳、剛果殖民地,成為出海華人移民的最主要選擇。
因為華人移民數量激增,即便因為航海科技進步和本土造船業的發展壯大,官辦遠洋移民船隊規模擴大至300餘艘,排水量2000噸以上的遠洋輪船數量超過160艘,但是,每年通過官方途經,進入南美本土的華人數量,也隻是增長至45―50萬人。
和擁有出海移民意願的數百萬人數相比,有幸通過官方途徑,免除船票等移民費用,進入南美的移民數量,僅占總數的五分之一或者七分之一。
大部分人,隻能排隊等待後續的移民名額,或者花費大量資金,自費購買船票,通過非官方渠道進入南美本土。
和官方渠道相比,通過非官方渠道進入南美本土的移民數量增長迅速。
1870年,自費進入南美本土的移民數量不到3000人,且多為起義華工家屬。
1880年,自費移民數量增長至每年10萬人。
1885年,自費移民數量增長至30萬人。
1889年,自費移民數量增長至50萬,超過官辦移民46萬人的數據。
出於對生存空間、土地的爭奪,出海華人移民的求生之路遭受多國限製,而沒了華人勞動力的補充,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乃至危地馬拉、委內瑞拉,或者西方列強在南洋、非洲等殖民地,卻仍然存在發展的需求,因此,各國都在尋找新的勞動力來源,以填充華人留下的空缺。
出於國家穩定和便於同化的目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將移民來源限製為白人和白人後裔。
老歐洲地區,以及因為戰爭影響,被迫離開的美洲地區白人,最符合以上國家要求,因此,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三國皆向美洲地區白人和白人後裔大開方便之門,歡迎巴西以及之前的阿根廷、烏拉圭白人移民的到來。
和三國針對移民族群的特定性選擇不同,危地馬拉、秘魯、委內瑞拉等拉丁美洲國家,將移民範圍擴大至白人和白人混血。
至於黑人和黑人混血移民,則隻有英、法、德、葡萄牙等國的非洲殖民地,願意接納。
人離鄉賤,離開祖輩生活的家鄉,遠赴異國他鄉是無奈之下的選擇,但是,即便移民出海,遷居外國,也不是所有人能夠做到的,
巴西共和國和巴西帝國兩國總人口800多萬,白人數量不到300萬,如果按照一滴血原則,純種白人數量則更少,能夠獲得資格和機會,移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巴西平民,隻占少數,大部分平民和一部分擁有財富、地位的高官、大農場主、大商人,並不願意,或者也並沒有能力,離開本土。
所以,他們隻能儘力避開戰場、儘力降低戰爭對生活的影響,然後在心中默默祈禱,苦難的日子早點結束,和平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