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實驗室的反複研究和實驗,我們以般若芯片的半導體材料為基礎,成功研製了滄海存儲設備。”
蕭銘毫不保留的公布技術原理,“在這些的碳化矽晶體中,我們雕蝕了無數個電子存放點,也就是色心。每個色心中電子的是否存是數據標記的基礎,這也是滄海存儲設備的基本原理。”
蕭銘在這裡隱去了有部分色心是專門用於存儲自旋量子,作用為高速內存。
簡單,明了!
應用碳化矽晶體色心中是否存儲電子的原理和傳統內存晶體管中是否通電一個道理。
坐在現場的都是計算機行業的領軍人物,如此淺顯的道理,大家都知道。
但是技術原理是一回事,實際應用又是另一回事。采用新的材料,新的技術,真的能夠滿足和芯片交流信息的要求嗎?真的能夠長期的存儲數據嗎?
蕭銘剛剛的介紹讓大家都把滄海存儲設備往內存的功能上去靠攏,那麼數據長期存儲的功能呢?
電子是最快速的信息媒介但是也是最脆弱的信息媒介,它遠沒有磁粒那樣經久耐用,在沒有通電的情況下信息極容易缺失。
“怎樣才能夠長期的存儲數據?剛剛你介紹的都是內存功能。”
在靠後的位置,有一名男士起身大膽的提出了自己的質疑。
這名男士是國內內存設計製造企業的老板,國內的內存條主要供給一些三四線產品和工業性設備運用,它低廉的售價彌補了性能上的缺失。
因為是內行,他才知道內存和存儲設備最大的技術界限。
半導體內存不是不可以用於存儲數據,但是缺點非常明顯,一個是存儲的數據量小,一個是斷電後數據消失。任何一個缺點都是致命的。
這位同行顯然沒有足夠了解盤古科技,沒有了解盤估科技手中的科技產業鏈,所以才有此一問。
顯然,擁有此疑惑的不僅是他一個人,包括李宏峰在內的大佬們都看著蕭銘。
蕭銘很從容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微核電池,而且我們在實驗中對微核電池進行了改良,讓微核電池專門有一個區域和滄海存儲設備構成一體,並為其單獨供電。”
“滄海存儲設備對電能的需求不大,經過我們改良的微核電池,能夠持續供應存儲設備十年以上的電量。所以,當你使用的終端設備微核電量耗儘需要更換電池時,你所存儲的數據依舊在。”
蕭銘完整的回到了這位先生提出的問題,同時也留下了眾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內存作為和芯片交換的功能區,速度就不用說了,要是存儲設備交換和讀寫數據的數據能夠和內存一樣快!那對整個計算機行業發展是一次飛躍!
而且,大家還看到了蕭銘手中設備的外觀!
體積小,材料統一!明顯就是和般若芯片、微核電池配套使用的。
要說是誰壟斷了計算機、移動端的硬件,不是三星,不是英特爾,是盤古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