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民德大眾肉聯廠,江城人民心中最美好的記憶。
在蕭建強那一代,每逢春節或者國慶,拿著這紙廠發的肉票,去街道的供銷社領取二兩五花肉是每年的大事。
供銷社的肉就是民德大眾肉聯廠的前身,江城人民國營肉聯廠提供的。
那個時代的居民選擇肉,要選肥肉多的,油多的,全是瘦肉還真沒有人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發生了變化,吃肉從吃肥肉變成吃瘦肉,再到少吃或者不吃豬肉,多吃牛、羊、魚肉。
在浩浩蕩蕩的曆史車輪之下,江城人民國營肉聯廠和大部分國企一樣,經曆了改製、破產、被私人收購,最後改名為江城民德肉聯廠,成為市場經濟下一家普普通通的肉製品加工、出售工廠。
2010年後,隨著外地大型牲畜加工、冷鏈、銷售一體化企業的進入和本地作坊式牲畜處理中心的興起,高不成低不就的民德肉聯廠陷入了經營困境,它就如同年邁的老人,一步步走向死亡。
作為民德肉聯廠的老板,羅民德很想卸掉肉聯廠這塊包袱。
羅明德還在堅持,他在等待江城市的拆遷計劃,將老城區郊外民德肉聯廠10畝地給收了,賠點錢脫身。
但是事情的發展超出羅明德的預期,江城市城市開發和擴建計劃放在了大學城和高新區,對老城區城郊地區幾乎是不聞不問。
因為老城區居住人口多,拆遷成本高,zf不是大款也有自己的一筆賬,與其把資金砸在拆遷上,不如去城郊購買新土地搞建設。
羅明德的計劃落空,在成本壓力之下,他遣散了大部分員工,放棄了肉聯廠屠宰、加工、銷售的功能,將其改為冷藏庫,幫助附近大小商販或者公司冷藏肉類、蔬菜等。
年過半百的羅德明每天都坐在肉聯廠的院子裡,看著太陽升起又落下,數著天數過日子。他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下海經商的人,但顯然不是成功的商人。這個不成功的肉聯廠就耗儘了羅德明全部的生命。
但有時候人的運氣和機遇就是那麼好,日子已經蛋疼地不行的羅明德遇到了盤古科技,遇到了高思綺。
實驗室的培養肉要試探市場,那麼久必須要量產,要量產就得要場地。
雖不至於像養牛羊那樣需要牛棚需要一片草場,但是基本的設施還是需要有的。
所謂的最基本的設施就是能夠存放培養儀器的廠房、凍庫等等,快破產的肉聯廠是最好的選擇。
“你們的意思是把這裡給買了?”羅德明感覺喜從天降。
江城市的地價的確很貴,但是肉聯廠十畝地夾在老城區的居民住房之間,單獨賣出去既不能修商品房又不能修建商業住宅和寫字間,屬於有價無市。
“買了。”高思綺今天一身職業裝,看著要成熟不少。
羅明德還是好心提醒道:“這地夾在住宿樓之間,你拍下來可不好開發,真的要開發得把周圍的房子都征收拆遷了才行。zf都不敢動這裡,你們敢動?”
“我們可不是做開發的。”高思綺直接開出了條件:“土地按照市價,你的廠房和設備我們做相應的評估,你看看可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