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也擁有不錯的欣賞水平,將工廠的外觀,室外的總平、道路綠化設計都非常有文創範兒,將工業元素和自然人文元素結合在一起。
要是有外地不知道江城曆史的人來到這裡,彆人還以為這裡是江城的一處文創旅遊景點。
老工業區還在生產的企業本來就沒有幾處,這些企業看著正在大改特改的老宏德機械工廠,都覺得有些疑惑。
“怎麼還在老工業區投資,新企業都去高新區那邊了。”
“外觀裝修地這麼華麗,可惜這錢打水漂了。”
“不就是幾處老舊的廠房而已,乾嘛花大價錢做裝修?奇了怪了。”
沒有人知道這是盤古科技所為,而盤古科技最擅長的也是化腐朽為神奇。
五月底,夏國男方插秧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
蕭銘手中也拿到了糧食研究院的數據,今年夏國的糧食歉收注成定局。
所幸,五月底,頭批三十座工廠的廠房設備已經安裝完畢,高思綺的團隊已經將大米、小麥等作為的培養細胞移入工廠開始培養。
老工業區其他廠房也正在和桑田農業公司洽談出售廠房和土地的事。
老公工業區的工廠主們都知道這裡可能有大動作,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會是什麼。
也有些廠房主看到這個勢頭漫天要價,原本低廉的廠房要到了市區住宅的價格,但是很可惜,高思綺並不買賬,價就是那個價,你要賣就賣不賣就拉倒。
這種做法更是讓工廠主們一頭霧水,大家都在想,老工業區到底要乾嘛!
不過對老工業區那些失業和即將失業的工人們來說,這是個好消息,工人們經過培訓後會來到桑田農業的各類崗位上,他們將負責糧食的采集、分類和運輸。
合理利用工人,暫緩純智能化腳步是蕭銘的計劃之一。
這樣做是因為智能化的糧食采集、分類、運輸設備需要生產製造的時間,盤古科技這邊等不及,另外就是雇傭工人解決江城的失業率也是江城的意思。
高思綺在一號工廠內部抽查大米的培養和生產。
一號工廠占地300平米,新搭建的鋼架上堆滿了玻璃器皿,在其中就是正在生長的大米。
經過盤古科技基因表達調控培養的大米,大米與大米之間由透明裝的為繁育完整的糠皮分隔開。
待大米成熟以後,通過鼓風機一吹,未發育成堅硬裝的糠皮就會自動脫落,這還可以成為家禽的飼料。
大米從培養到成熟,成熟周期為十天,而300平米的單層生產車間,十天能夠產生大米重量為15噸,年產量為547.5噸。
目前盤古科技擁有三十個300平米左右的廠房,十天的產量能夠達到450噸。
如果將廠房的麵積轉化為以畝為單位,未來糧食車間每畝地的年產為1216.67噸約合243.33萬斤。再做一個對比,袁伯伯雜交稻優質產品每畝地年產1000斤計算,一畝地的未來糧食工廠可以代替2433.33畝地的傳統產糧地,也就是節約了2433.33畝耕地,這還是最基礎的未來糧食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