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收服羌人部落的準備(2 / 2)

三興季漢 執筆見春秋 9156 字 7個月前

尤其是現在的關羽,鎮守荊州三郡,掌管四萬餘兵馬。

劉備麾下總共兵馬都不到十五萬,關羽可謂是掌管劉備麾下將近三分之一的兵力。

這要是沒有絕對的信任,誰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來。

諸葛亮聽到劉備這麼說起劉禪,也大致是明白了劉備的意思,這是想讓自己在更多的方麵,去‘拉’一把劉禪。

要是說得深一點,那就是想讓劉禪得到荊州派係的支持。

“世子聰慧伶俐,如今隻是尚幼,等過些年自然就能得到威名。”

“屆時蜀中上下,當是臣服。”

諸葛亮這就相當於表態了,他的話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代表著荊州派係。

當然,這也是劉備親口說了,諸葛亮也沒有拒絕的道理。

不過他對於劉禪,還是比較看好,一般人也想不出去拉攏馬超,就行事風格上來說,還真有幾分雄主的氣質。

這蜀中上下,說起馬超表達的看法都不會太好,那麼劉禪聽到這方麵的聲音也是最多。

但劉禪卻能避開這些聲音,找尋到自己的根本利益,也許對於諸葛亮來說是很顯而易見之事,可這其中,要考慮到劉禪隻十二歲,連弱冠之年都未能達到。

“有孔明照拂,我就放心了。”

“暫且不提他了,我這身子骨還能撐幾年,倒是要瞧瞧這小子能乾出些什麼成績來。”

“倒是孝直這邊,有些委屈孔明了,隻是如今我蜀中尚且需要發展,有些事情,也隻能是暫且放放。”

劉備的語氣中帶著些許歉意。

這是跟蜀科有所關係。

對於諸葛亮以法治軍,以法治國的理念,劉備當然是認可的。

蜀科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以諸葛亮為主導的律法。

法正能力很強,但性格很差。

曾經的法正在劉璋手下得不到重用,才能得不到施展,內心很是怨恨。

在漢中之戰後,法正的才能得到體現,也被任命為尚書令。

尚書令,便是相當於丞相的官職。

可謂是權傾朝野,

這個時候的法正,就開始驕傲自大起來了。

“正既臨郡,睚眥之怨,一餐之惠,無不報複。”

“擅殺毀傷己者數人。”

對於曾經那些有恩怨的人,法正大權在握後,直接就開始進行打壓,甚至很是囂張跋扈,也不怎麼把百姓看在眼裡,導致民怨升騰。

這顯然是不符合諸葛亮的依法治國之策。

先前論事時,法正就對諸葛亮的蜀科律法提出質疑。

其實早就有官員跟諸葛亮彙報了關於法正的事情,但諸葛亮並沒有選擇上報給劉備。

不過劉備是知曉這些的。

“孝直之才能,於大王有定鼎江山之用,雖說是有些瑕疵,然瑕不遮瑜,這些亮心中知曉,談不得委屈。”

“亦如子初,隻此一策,便解我蜀中財政之危難,更為往後十年乃至十數年之錢財無憂矣。”

“便是除開孝直子初,亦是還有更多能人,輔佐大王建立基業,當不可或缺。”

諸葛亮點出東洲派的作用,這其中的意思也很明朗,法正劉巴,包括其他東洲派的這些人,雖然在品德上很是欠缺,但他們對於蜀漢江山很是重要。

所以有些小問題,就權是當做沒看見吧。

劉備仁德,諸葛亮公正,但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公正仁德,哪怕不是蜀科律法,在漢朝律法上,東洲派係這些人,也是屬於犯罪。

但在這個特殊的時候,劉備跟諸葛亮,也隻能是顧全大局。

劉備找諸葛亮聊起這個事情,也是擔心諸葛亮心中不爽,特意過來安撫,聽到諸葛亮這般說,也就放下心來。

-----

次日,天光微亮,大軍便開始行動起來。

這邊劉禪跟馬超,也到了該說再見的時候了。

馬超不會跟隨前往成都,而是附近的汶山郡。

劉禪這個時候並不適合跟著一起去,要去也是往後的事。

“左將軍,此間一彆,再見怕是要不少時日,我如今年幼,無法隨左將軍前往汶山郡共謀大事,也隻能是辛苦左將軍一些了。”

“還請左將軍按照先前咱們商量的計劃行事,對於羌胡部族,切莫以殺戮為先,當以招撫為主。”

“待左將軍第一個衛所建立之際,我必是親自前往看望。”

“想來正旦之前,我就能在成都聽到左將軍的好消息了。”

這些日子,劉禪已經把衛所製度的詳細流程,完整的告訴了馬超。

馬超對於羌人的情況比較清楚,知道在汶山郡不遠,就有一支羌人部落。

他們的人數不怎麼多,加上老幼,也不過兩千人的規模。

兩人已經商量好,先把這隻部落給吃下,用作於衛所製的第一批軍民。

在時間上還是有些緊迫的,現在是冬天,計劃裡要進行軍屯,那麼在開春之前,不僅是要降服這支羌人部落,還要進行開荒。

為明年開春後的播種作準備。

其中還需要一些匠人過去,幫忙指導興修水利。

“請世子放心,此番前往,不過半月左右,世子就能在成都聽到好消息了。”

“區區幾百人馬,自當輕鬆降服,隻是這後續的準備,隻能是煩請世子安排。”

馬超信心很足,自小在涼州長大的他,當然清楚羌人的情況。

甚至馬超都覺得不一定會打起來,隻是憑借他的名聲,就可以讓這一支羌人部落臣服了。

“左將軍放心,我自會安排妥當。”

這就是劉禪的任務,便是從成都這邊安排一些可靠的人手過去。

馬超那邊都是武夫,大字不識幾個,憑借馬超跟馬岱兩人,哪怕是懂得了這衛所製的門道,但說起興修水利,發展屯田,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這方麵的人才,就需要劉禪自己去進行招募。

其中還會涉及到糧食的問題,劉禪至少要能給他們準備半年的糧食,直到開墾的荒地收割後,才算是能自給自足。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