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馬首在平衡,這個時期已經有馬鐙了,因此在騎馬的時候,也是很講究自身下盤的力量。
趙雲對騎術的看法很有意思,他告訴劉禪,騎馬主要的作用在於行,就是代替人的雙腳,保存人的體力。
那麼在騎馬的過程中,如何去更大程度的保存自身的體力,這就是騎術的基本了。
“騎馬有四,分彆為行,奔,疾,衝。”
“馬行人亦行,騎馬之際,不要以自身之力對抗馬身之力,其中講究融合,人與馬之合,用心去感受馬的律動,融入此律動之中,便可人馬一體,最大程度保存人力。”
“行為存人力,奔則為存馬力,馬奔之時,要感受馬的氣息,不能過快或過慢,否則易耗馬之體力,應當如人奔跑一般,維持在比較適合的速度,如此馬自然能奔更遠之路。”
“疾,便是借馬力,個中關鍵在於一個‘騎’字,人在疾馳之際,與行,奔不同,當依靠雙腿之力,半蹲於馬背,而非是坐於馬背,如此方可加速疾馳。”
“衝,便是對戰之法,衝講究蓄勢而衝,此時要觀察自身於敵人之距離,馬自靜而動,約在五十步至百步內,近則勢弱,遠則勢竭。”
趙雲在教導方麵很有耐心,詳細的為劉禪講解騎術要領,這也讓劉禪更為清晰的認知騎術思想。
再度騎上小馬時,劉禪便就開始知道怎麼來練習騎術了。
這跟馬超不一樣,馬超作為漢羌混血,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他的騎術主打一個馬背上的時間長,熟能生巧,會騎不會教。
趙雲的騎術顯然是經過嚴格訓練,加上他本身對騎術的認知,教導起來更有方法。
在劉禪前往射山的過程中,趙雲還會騎馬在劉禪身邊,教一些在騎馬時候的小技巧,並且以身示範,讓劉禪觀察他如何騎馬。
有一個好老師是完全不同的感受,這讓劉禪從門外漢迅速入門。
行十裡地後,趙雲就示意停下。
因為劉禪的是小馬,比不得成年的戰馬,成年馬持續奔跑二十裡地,就需要休息,並且吃精飼料,小馬的續航在十裡地左右。
精飼料主要是麥麩跟豆類混合製作而成,還會加上一些鹽,戰馬為了保持體力,實際上吃草料並不算多,主要是以精飼料為主。
略作休整後便再度出發,抵達射山。
這裡已經有許多箭靶立在地上,顯然平常也是作訓練之用。
下馬後趙雲便開始為劉禪講解武藝。
漢朝時期的武藝其實比較粗獷,沒有後世的套路,主要在於刀,劍,射,角。
這個時期已經有很多武術著作了,如《逢門射法》、《陰通成射法》、《李將軍射法》,射法外有《手博》《劍道》《弋法》等。
“射法一道,分步射,騎射,今日子龍為世子講解步射之法。”
“步射之法又分眼法,足法,手法,身法。”
“箭者,殺人於百步之外者也。射者必量其弓,弓量其力,無動容作色,和其肢體,調其氣息,平其心誌,目稍瞬,則不及避而製於人,此眼法也。”
“前腿似橛,後腿似瘸,隨箭改移,隻在後腳,左眉尖直對右腳尖,丁字不成,八字不就,射右改左,射左改右,此足法也。”
“前手如推泰山,後手如握虎尾,一拳主定,前後直正,慢開弓,緊放箭,射大存於小,射小加於大。務取水平,前手撇,後手絕。”
“射之玄機,一撇,一絕,正相應之妙,一齊著力,使兩臂膞伸合,則箭疾而加於尋常數等矣,此手法也。”
“頤惡旁引,頭惡卻垂,胸惡前凸,背惡後偃,此身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