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家住在電力局小區,這一片住的都是電力局職工和家屬,50年代蓋的樓,到現在20多年,也算是舊樓了。
普遍四層紅磚筒子樓,沒有獨立廚房和衛生間,兩戶合用一間廚房,一整層樓合用兩間廁所,男廁在左側,女廁在右側,晚上小解用痰盂,大解要打手電筒去廁所,生活很不方便。
薑韶波好歹是個部門領導,鄉音未改,做派已經有了些官威,自從老母親陳老太太去世之後,極少回老家。
薑明光下午4點多回了家,父母還沒下班,薑明珠沒放學,家裡沒人。
9月天氣還很熱,飯菜放不住,也不會給她留飯,她從帶回來的行李袋裡倒出小姑姑熱情塞給她的玉米棒子和紅薯,一大袋子扛得她累得半死,這會兒到家了,該享受一下成果了。
玉米棒裹著青色的外皮,頂端一縷褐色的玉米須,剝了外皮,去掉玉米須,一排排玉黃色的玉米粒兒整整齊齊。找了一隻鋼精鍋,接半鍋水,衝洗一下玉米,放進鍋裡。
沒有管道煤氣,也沒有煤氣灶,還在用煤球爐,打開煤球爐的爐門,拎下爐子上的水壺,將鋼精鍋放在煤球爐上。
哎呀,可算能歇歇了!
薑明光揉了揉兩條手臂,從房間裡拿出自己的水杯,倒了一杯水。
家裡的房子是兩間臥室,大間15平方米,小間12平方米,帶一個隻有6、7平方米的小客廳,這兒家家戶戶都是這麼小的房子、這麼小的客廳,也就沒什麼可攀比的。
薑明珠是早產兒,剛生下來的時候體重隻有4斤,哭聲細弱,薑韶波以為這孩子活不下去。賀群整宿整宿的哭,堅決要求把當時隻有兩歲的薑明光送回鄉下老薑家,這樣才能全身心照顧小女兒。
薑明光14歲才回到父母身邊。
薑明珠原本一個人住12平方米的房間,現在薑韶波和賀群住到小臥室,讓兩個女兒合住大臥室。大臥室放了兩張單人床,姐妹倆一人一張床。
妹妹不願意跟姐姐睡一張床,姐姐也不願意跟妹妹睡一張床。
姐妹倆跟陌生人差不多,所以也談不上什麼互相“喜歡”;十幾年沒跟父母在一起住過,也談不上“父女親情”,薑明光自覺就是這個家裡的“外人”,父母儘了他們的義務,撫養她長大,她將來也儘到自己的義務,也就行了。
薑明珠作為原著女主人品上是沒有什麼重大缺陷的,不親近的倆姐妹一人占據房間的一半,共用一個大衣櫃,精確的一人一半,隻是薑明珠的衣服都是媽媽洗的、媽媽疊的,薑明光自己照顧自己。
生氣嗎?有一點。
難過嗎?並沒有。
說到底還是沒有什麼母女感情,所以她也不會在意媽媽的偏心。
*
煤球爐上的水沸騰了,飄出一陣陣玉米的清香。
薑明珠放學回來,“媽,你下班了?”
“媽還沒回來,餓了嗎?我煮了玉米。”薑明光從臥室裡出來。
“哎,你回來了啊。”薑明珠笑微微的說:“媽昨晚還念叨你,說你怎麼還不回來,也不打個電話給爸爸。”
“姑姑家整個村都沒有電話,要到大隊部才有電話。”
“哎呀!這樣嗎?”薑明珠敷衍的說。
薑明光拿了個盤子,從鋼精鍋裡撈出兩根玉米,“吃吧。”
*
賀群6點到家,忙忙碌碌做晚飯。
她看不上農村婦女薑來娣,倒不嫌棄薑來娣給的東西,玉米、紅薯都是剛上市的,玉米嫩甜,紅薯紅心,烤著吃煮著吃都行。
賀群做飯的手藝一般,談不上多好吃,就是個“能吃”的水平。
薑韶波晚一點回家,照例一杯茶、一張報,當他的甩手掌櫃。
“明光啊,你小姑怎麼樣?”
“還行,吃的不缺,彆的很多都沒有。”
“房子怎麼樣?”
“水淹到這兒。”薑明光在牆壁上比劃了一下,“下麵是磚的還好,上麵是泥土牆,都泡爛了,姑父花了很長時間修牆。”
“泥巴不要錢,就是費工夫。地裡種什麼了?”
“地裡淹的沒什麼了,姑種了點菜,還讓我帶了一隻雞回來。”
“那玉米和紅薯哪裡來的?”
“是二表哥前幾天送去的。”
薑韶波點點頭,“你大姑也不容易。”
“大姑住縣城裡,吃著公家飯,有什麼不容易的?”薑明珠說。
“你懂啥?你大姑是農村戶口,她沒有指標,就是臨時工,一個月拿不了幾個錢。還要養三個孩子,你大表哥剛結婚,二表哥還沒找著對象呢!”
賀群端了兩盤菜進來,瞪了丈夫一眼,“跟明珠說這個乾啥?去去,把飯鍋端進來。”
*
吃過晚飯,張丹楓來了。
張丹楓是電力局前局長的外孫,父母都是電力局職工,正在電力技校上學,明年畢業,畢業後就能進電力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