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比如你通宵研究工作的事(2 / 2)

你市裡省裡不就是查看賬目嗎?咱也不做假,實實在在地發下去,清清白白地做賬目,就算有孫猴子的火眼金睛都看不出問題來。

真正的問題出在鄉一級財政上。

彆的地方咋樣,李卓是不知道的,但富寧這個偏遠縣,各鄉的財政管理因為缺少監管的緣故,幾乎成了篩子一般,到處都是漏洞。

問題是縣裡不知道這事嗎?

不,大家心裡都有數,隻是不想管,也不能管。

至於原因麼?在縣財政局主管了兩年農業農村股的李卓還是多少了解一些的。

彆的就不說了,回到農業補貼這一項上。

以青山鄉為例,全鄉可種植土地實際數目是九千八百畝,可報到縣裡的卻是一萬五千六百畝。

好了,咱們先不管山多地少的青山鄉這個上報數字準不準,反正縣裡就是按照這個標準從上麵搞來補貼的。

發放到農民手中的那每畝125元是絕對不能動的,這個標準誰都知道,動了就會引來全鄉農民的上訪,這可是大事。

能動的,自然是虛報出來的那五千八百畝地的補貼款七十二萬五千元。

這一部分錢,也是要實打實地劃到鄉裡的賬戶裡的,然後,通過各種運作轉入小賬本,再轉向縣城。

(我靠了,我在這兒是不是說了啥不該說的話呀?)

這還是小賬本中的小數目,真正的大數目是從土地用途變更過程中來的。

比如,雲霧嶺采石場占用了部分農田,總要給補償的吧?

這個補償的標準可就是沒個準了,國家是有規定的,但在富寧這種地方,又有幾個人能知道?

所以,也有了雲嶺村韓老五這種上訪專業戶的存在,不就是因為那每畝僅有五百元的補償麼?

這個五百元是規定補償款的百分之一。

那麼,其餘的百分之九十九去了哪裡?

這個李卓也不知道,因為但凡涉及這一類的運作時,他是被排除在外的。

好了,現在回到最關鍵的問題上,單說這七十二萬五千元的事情,咋分?分給誰?

除了極少一部分留給鄉裡之外,大部分都要返回縣裡,走正常渠道自然是不行的,所以,就要有第二套賬本,俗稱小賬本。

富寧縣九鎮五鄉每個都有這種上不得台麵的小賬本,但涉及農業補貼的,也就那五個鄉是有的。

其他九鎮的土地實在是不好糊弄,衛星拍得清清楚楚,所以,大家都沒下手。

這五個鄉往縣城返款時,青山鄉劃給了財政局,為啥是這麼個情況,這事兒就彆細問了。

至於其他四個鄉劃給了哪個單位,李卓當然也知道,但這事兒能說出來嗎?肯定不行啊。

單說青山鄉這七十二萬五千元,給財政局的領導們分配時,是鄉裡專門安排兩個人,單獨送。

這錢,李卓收沒收?這本來應該是個迷,但他私下裡不經意間透露過,確實收過,兩年共六萬元。

他不透露出來都不行啊,畢竟這是規矩,他敢破了這規矩,就彆想在富寧官場上混了。

現在舉報他的人,恐怕不僅僅是以這六萬塊錢說事,估計也就是當做一個突破口,想扯出彆的問題。

但是,這麼做的弊端可不小,一個不好,就要把整個富寧官場的人都要牽進來,這個風險實在太大了。

所以,舉報他的人到底是傻了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