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放電影。
畢竟這是看片會!
《金陵十三釵》放映結束,張衛平誌得意滿,上台準備發表講話——我把產品擺出來了!
“什麼叫影院躺著賺錢?如今市場漸好,租金、人力費用近幾年都大幅上漲,經營成本飆升,影院經營也並非易事。更何況除旺達、嘉禾等極少數院線外,不少院線的很多影城屬於加盟型,院線也隻是拿一點分成而已!”
“商場剛建成給電影院免了三年的房租人家才願意建的電影院,為什麼不願意建?就因為不賺錢啊。”
“影城平時場均上座率都很低的,一場幾個人很正常,全靠大片和檔期…”
“影院靠天吃飯,票房不好就賴影院不愛護,但有人看哪家影院不是大力支持?人次不拉上來就說觀眾沒熱情,等到沒人蓋影院了你們拉幕放露天去?”
張衛平還沒開口,底下一堆院線經理開始訴苦…
單純做影院,確實不賺錢。
平均來說:盈利周期需要五年。
所以,越往後,影院成了巨頭和資本遊戲。
人家為了品牌知名度,為了掌握更多的渠道終端,亦或者是為了提高自己商業地產的顧客滯留時間和顧客粘度等等目的,賺錢變成了一個次要的目的。
當然,也有例外,12~16年,四年時間,影院的上座率平均在15%以上,一年就能回本!
後來嘛,隨便查查上座率就知道了,除了春節檔,大部分影院的上座率穩定在5%上下…
這是慢慢走上成熟期了…
所以,全球範圍內,影院是夕陽產業…
“大家對《金陵十三釵》有什麼看法?覺得我們的產品怎麼樣?”
沒等人接話,張衛平接著道:“《山楂樹》《三槍》我都沒提,因為我有自知之明。我希望和院線雙贏,既然我六億投資,既然你們都是專家,我先給你們看貨,你們一看就知道這片子值不值,是不是能讓你們今年大豐收。”
“從拍片到宣傳發行,全是投資方一家承擔的,但既然要雙贏,就應該風險共同承擔。這次《金陵十三釵》賣給北美發行商,我們65%,他們35%,如果影片發得越來越好,我就降低分賬比例,他們就提高,這就很良性,而不是一上來就給定了。”
“你們可以問問沈夢溪,他不是經常在美國賣片子嘛!”
沈夢溪跟佟鋼坐在邊上,觀察事態發展,聽到他的話,愣了一下,然後道:“我們的電影一般交給布倫屋或者華獅發行,最多隻能在1400家影院上映,分賬比例首周70%,然後65%,以此類推,反正至少能占到一半以上的分賬…但那是美國,國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論的!”
“如果從國產電影的投資水準來說,老實說,能占43%的分賬,我覺得還挺合理的…”
“先彆急!”沈夢溪不緊不慢道:“我們一部電影成本最高能有多少?就你的《十三釵》花了多少錢?有2800萬美元沒有?回本需要多少錢?我們的票價跟美國平均票價幾乎平行,也就是說,我們通過票房回本的難度比美國低好幾倍!”
“我覺得你想提高分賬,應該降低票價,拉高觀眾場次…”
張衛平急了:“誰說2800萬美元,我們花了6億…”
“彆跟我扯這些,我做過《盜夢空間》,做過《源代碼》,我是製片人也是導演,電影花了多少錢,我掃一眼就知道!”
懟完張衛平,沈夢溪扭頭看了看院線代表們:“我剛說的話建立在投資水準低的前提下,1000萬美元以下的片子,質量過關,通過市場收回成本的難度不高,但如果超過1000萬美元呢?我們製片方不可能隻做劇情片吧?中國電影要進步,肯定要走工業化路徑,什麼叫工業化?大投資、大特效、大明星!”
“如果一部投資5000萬美元的大片沒能通過市場回本,誰還願意接著做呢?”
佟鋼抬頭看了看他:“你的意思是?”
“我覺得可不可以靈活一點,簽個補充協議,針對的就是票房大賣的大製作…”
“你怎麼區分大製作?”
“確實不好區分”沈夢溪‘想了想’,接著道:“而且有些大投資本身就是爛片…”
“這樣吧!”沈夢溪重新抬頭:“那就以票房為基準,院線劃分界限,基準就定在三億吧,每超過一億,片方能多拿一點分賬?”
“這樣的話,電影大賣,院線也能多賺錢,雙贏嘛!”,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