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於意雲何(1)(2 / 2)

“咳咳——”林嬌生的父親林瀚站在不遠處裝模作樣地咳了兩聲。

這咳嗽打斷了林嬌生腦內“天因其空曠才可包納萬物,水因其浩蕩才可奔行萬裡”的詠歎,急走兩步上前行禮:“阿爺。”

林瀚怒吼一聲:“阿什麼爺!”

林嬌生趕緊改口:“父親。”

林瀚這才滿意。

林瀚乃林嬌生之父,林嬌生管他叫“阿爺”本沒有問題,但“阿爺”這稱呼,叫出來總感覺帶著些親昵的味道。

親昵不好嗎?

不好。

林瀚認為,親昵則不敬,不敬則大逆不道。尤其是作為一家之主,一定要嚴肅、嚴厲、嚴苛!

故而,在家裡,他老婆(也就是林嬌生阿娘)不能管他叫“夫主”“夫君”,要叫“大人”;林嬌生也不能管他叫“阿爺”,必須恭恭敬敬地叫“父親”。

林瀚原本在河西國沮渠氏手下為官,後來不知因何事得罪了河西王沮渠玄山的胞弟、景熙侯沮渠青川。

沮渠青川要殺他,但河西王本人覺得這人留著也還算有點小用,把他遠遠打發了,眼不見心不煩就是。

至於打發去哪裡……敦煌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就封他個“巡檢令”,讓他去敦煌巡察,借此機會惡心一下李氏也挺好。

說至此處,便不得不略提一提而今的天下形勢。

自晉永嘉之亂後,胡馬踐踏中原至今已逾百年。這百年裡,中原地界萬民塗炭,萬骨齊哭。

胡人在中原沃土上你爭我奪,整個北方隻有河西尚算安穩。當時市井間有歌謠唱——“秦川中,血沒腕,惟有涼州倚柱觀”,說得正是如此。

不過,雖則安穩,也仍舊來來回回換了許多政權。

長話短說,簡單來講——首先是涼武王張軌建立割據政權,史稱“前涼”,而後是三河王呂光割據,史稱“後涼”。

再之後就更有意思了,你方唱罷我登場已經不能讓諸位滿意,那就鬨哄哄大家一起上吧!

於是,三足鼎立之勢便形成了——武昭王李暠建立了“西涼”,西平王禿發烏孤建立了“南涼”,而氣勢洶洶的武宣王沮渠蒙遜則建立了專以滅南滅西為己任的“北涼”。

當然了,什麼東西南北前後左右都是後世史官為了方便區分而給予前朝的便宜叫法,時人是不這麼稱呼自己的。

西邊那個“涼”奉江左的晉人政權為正朔,管自己叫“涼國”;北邊那個涼覺得自己將來定能一統河西,完成王霸大業,遂管自己叫“河西國”。

至沮渠玄山接替其父沮渠蒙遜稱河西王之時,鮮卑禿發氏所建立的南涼政權已被鮮卑乞伏氏的西秦滅掉,整個河西從“三涼鼎立”變成了“二涼相爭”的局麵。

沮渠玄山新王上任三把火,刀鋒直指最西邊的那個“涼”,二話不說金戈鐵馬直逼涼國李氏。

涼王李忻親自領兵出酒泉迎敵,卻悲壯地戰死沙場。

李忻死後,其子李謹在托孤重臣李翩的輔佐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獻城投降——將酒泉拱手讓給沮渠玄山,涼國去國號,向河西國俯首稱臣,李氏人等全部退歸敦煌。

敦煌原本就是武昭王李暠的起家之地,也是涼國舊都。

依照沮渠玄山原本的想法,此刻就應該乘勝追擊,繼續揮師向西,將敦煌城也一舉拿下才對。

可惜事與願違,他和涼王李忻的那場決戰,李忻身死,他自己也受了重傷。

沒奈何,沮渠玄山接受了涼國遞上的降表,答應李氏餘脈滾回敦煌。而他則因急需延請名醫療傷,急火火地回了河西國的都城——姑臧。

林瀚帶著他的家眷仆人們來到敦煌城的時候便是這麼個情況。

*

林嬌生向父親禮畢,正想帶著北宮茸茸躲到馬車後邊去,省得父親見了自己就來氣。哪知他還沒躲呢,林瀚就已經來氣了。

林瀚對自己這兒子真的是沒一點兒滿意的地方。

不滿意他的長相,不滿意他的性格,不滿意他說話行事的方式,甚至不滿意他的名字!

等等,你兒子的名字不是你自己取的嗎?

林瀚冷哼一聲,是自己取的又如何?還不都怪這兒子不爭氣,所以才取了這麼個娘們兒兮兮的名字。

這事說起來可就有意思了。

林嬌生乃家中行三,上邊原本有兩個兄長,等到他出生的時候,林大人不想要兒子了,心心念念想要個閨女。大概是心念太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