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彆人羨慕的眼睛都紅了(9000)晚安(2 / 2)

曹書傑心想著,我還活得好好的呢,你們這一幫人就不盼我點好。

他們散場後各自回家。

桃東村和朱家莊兩個村隨著他們村支書帶回來的消息,也都熱鬨開了。

剩下那些還沒開始種牧草的人這會兒都趕緊報名,生怕報名晚了,名額又沒了。

可他們不知道,根本沒有名額上的限製。

莊雪鍵和朱宏偉他們二人都不點破這一層,任憑這些還沒做出選擇的老百姓,都搶著來種牧草或者種果樹。

他們心裡清楚,隻有這些老百姓掙到錢,有消費能力了,他們村莊的經濟才能發展上去。

如果老百姓手裡都沒錢,一個個還是和以前一樣,花點錢都得思考半天,買東西摳摳搜搜的,經濟肯定發展不動。

在有人開始忙著種上紫花苜蓿草種子的時候,那些已經長成牧草的農戶,也都開始忙著收割紫花苜蓿,然後找個陽光好的地方把鮮木草曬製成乾牧草,等達到標準後,就打包拉到曹書傑果園裡,或者南邊的養殖場那邊。

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

按照紫花苜蓿的生長周期來看,從5月份到10月份可以割4茬,每一茬之間的間隔在25天到28天,總體算下來,一畝地的紫花苜蓿草能收獲1500斤左右的乾牧草,而且這個東西不像玉米或小麥那樣有各種各樣的病蟲害。

牧草隻要打理的好了,老百姓其實更省心,賺的也更多。

……

從這天開始,無論是曹家莊,還是朱家莊和桃東村都興起了一陣晾曬牧草的風。

這股風刮的還挺快。

有其他村的村民從這三個村經過,看到地上全部都是牧草,根本不是他們想象中的冬小麥。

很多老百姓就好奇,這到底是在乾什麼?

找熟人一打聽才知道竟然還能種牧草,也有人以高價收購牧草。

據說這玩意兒比種玉米和小麥賺錢多了。

等到這些人回到自己村裡,就開始傳播聽到的信息,一來二去,知不知道這些事兒的人越來越多,也有人專門來曹家莊,朱家莊或桃東村打探消息。

得知事情的原委後,根本不曾猶豫,他們也去買牧草種子,回到家就準備等收了小麥後,種上牧草。

反正前後也沒幾天時間,對這些老百姓來說,他們等得起。

鎮上,青石鎮黨高官劉福榮都沒想到下邊的村裡興起了一陣種牧草的熱風。

他是聽到有其他村兒的村支書彙報這件事,才知道竟然還發生了這種意外。

得知這個事兒還是和曹家的曹書傑有關係,劉福榮就覺得頭疼。

“怎麼什麼事兒都能和他扯上關係?乾脆讓他來乾鎮黨高官得了。”劉福榮也免不了吐槽。

現在青石鎮也想拿出一個支柱型產業。

可是經過綜合考慮,在曹書傑的新工廠還沒運行起來之前,劉福榮在琢磨著大規模種植牧草這條路子能不能行得通?

“看來改天還得找曹書傑溝通一下,聽聽他的意見。”劉福榮心裡想著。

這個念頭一閃而逝,劉福榮冷靜下來之後,忽然意識到他怎麼被曹書傑給牽著鼻子走了?

這個事兒讓他覺得好笑。

可是劉福榮也意識到曹書傑確實有本事,他不得不佩服曹書傑這種無形中影響他人的能力。

5月份剩下的時間裡。

對老百姓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這段時間他們一直在喜悅中度過。

曬乾的紫花苜蓿牧草真的可以賣給曹書傑,每噸1200元。當場現金結賬,概不賒錢。

曹書傑不像其他那些收牧草或者收糧食的人,還得拖上幾個月才給農民結算費用。

他覺得這些農民忙忙碌碌,根本掙不了幾個錢兒,就為了那點碎銀子,還得克扣他們,或者拖延支付就沒意思了。

當時間匆匆忙忙的進入6月份時,收割紫花苜蓿的人越來越多。

而曹書傑這段時間確實是真金白銀的,往外付錢。

剛開始還好,但越到後來,曹書傑發現這個花費可真不小。

曹家莊約有300畝地種了紫花苜蓿,按每畝地平均出產1400斤乾牧草測算,曹書傑就算全部收購過來,也就花個幾十萬。

就算再加上桃東村和朱家莊種紫花苜蓿,總價格也不算很多。

困得睜不開眼睛了,後邊一起還

(本章完)